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pdfVIP

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

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

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

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

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

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

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

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

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

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

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

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

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

(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

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

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

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

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

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

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

告一段落。

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

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

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

了充裕的阐释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

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

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

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阐释,同时

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

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

仅是对国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

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

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

文档评论(0)

158****05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