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上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2025届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上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届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上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荀子·劝学》)等等。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

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但到了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以降,情形发生变化,taste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学叙事中,比如霍布士、洛克、休谟,包括康德等的相关论述。但它已全然不是味觉感官意义上的用词,而是在衍生义即口味、趣味意义上来说事,话语大多指向趣味,背景是对个体生命和意义的发现。17~18世纪的欧洲,taste成了言说审美差异的一个喻词。相关美学讨论进而关注口味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本来表明人类共同味觉感知的一个词,在西方沿用到审美叙事中演变成了一个叙说差异的主词,进而在研讨道德感问题中获得了重要意义。其美学上的意义就仅指向口味、趣味,衍生义有鉴赏、鉴赏力、审美观、见解、判断、看法等。

味觉或品味这样一种官能感知在中国则完全与美相提并论,并且成为美感要义之所在,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味。味或味觉在西方美学讨论中从未受到关注,而且由于其感物的直接性还不断被逐出美学叙事的领地,后来即便有出现也完全不是在叙说美是什么,而是在叙说审美的个体差异,即引发审美差异的主观原因。可以说,味之于美学叙事在西方是切入味觉的差异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审美何以出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在中国是从切入味觉的共同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中西之间之所以出现如此泾渭分明的差异,显然与不同的审美理想建构有关。历史长河中,西方主要是从视听感觉出发去建构自身审美理想的,而且从一开始就将原初意义上的味觉剔除出去;中国则主要从味觉出发,建构出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此间并没有排斥视听领域的审美享受,只是借助味觉感知来解密视听领域的审美快感。

视觉较之于味觉、嗅觉和触觉虽能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但却带着对象外显的全部丰富性。这样,对单纯感知的超越就无法在“感”这一活动内部发生,只能来自外部,来自感知之外,来自“思”。“思”与“感”是属于不同界面的东西。西方审美文明建设的核心在视觉中心主义框架下一开始就建基于思,或曰理性,是在保留对象可感丰富性的情况下,由思向感官知觉中注入精神性,这是一种外在注入,不是物自身的内在生成。

所以,西方美学讨论中,柏拉图对理念,亚里士多德对必然律以及后来对想象等问题的关注,都在凭借“思”或理性的力量向官能快感中注入精神性内涵。而中华审美文明从一开始就开辟出了以味喻美的路径,虽然拒斥了视听感官的主导,放弃了贴近具体物的感性丰富性,但还是经由味感留在了感知层面。西方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视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物本身的感性丰富性上,超越物的精神性只能由“思”注入;中华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味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对物之变的感知上,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无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