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在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五个内容主题之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指出应该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2.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同时,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科学家探索分子、原子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微观粒子,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走向微观探索的第一次尝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至关重要。同时又为后期学习“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1.知识内容: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内容开始以“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启发思考,触发学生的“微粒”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找出能证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的实例,通过深入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对照实验将这部分内容升华,再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进行推理,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以上探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重要基础。教材带领学生明确: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而后关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并在这部分学习中,安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教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关注对概念的理解,揭示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并为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观点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素养:

(1)教材安排了“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是控制变量实验,是为第三步实验现象的解释提供证据支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推理和建构,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亲身体验的实验探究支持“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科学主张。

(2)教材通过“科学史话”使学生能感受科学探究的不易,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打下基础。

(3)教材通过“科学·技术·社会”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分子、原子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二)能力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微观现象的理解将不再拘泥于感性认识,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微粒观和宏微结合的观点。

(三)形成素养:主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并渗透“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构建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点,形成微粒观、宏微结合观,发展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四、设计思路

第2课时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一、学业目标

1.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学会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构成;

3.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形成;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构成。

难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

教法: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开展实验,采用问题驱动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以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听授、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分子及原子模型(可用水果等进行代替)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顾旧知

引入新知

【回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请尝试举例。

问题1: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展示】水、氮气、氨气分子模型图

【引导】总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思考并举例回答

观察、思考

通过直观的分子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构成。

环节二:

问题引领设计活动

活动一:微观看物质

【展示】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模型图。物质类别均为纯净物。若将二者混合——混合物。

问题2: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8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