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综合测试)--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VIP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综合测试)--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2

PAGE

PAGE1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综合测试)

1.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数其后荐辟广,荫之滥,杂流之猥祠之,日月益,遂至不纪。而明清时则可通“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

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①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②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③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④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⑤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3.在汉代,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再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以经学、章奏为主。考问主体,则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这些举措

A.压缩了营私舞弊的空间 B.消除了察举选官中的弊端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确保了各类人才为国所用

4.如表所示内容当属我国古代

项目

乡试

会试

殿试

参加者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第一名

解元

会元

状元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 B.造成士族专权的局面

C.促进民族交融的发展 D.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6.东汉末年,一些门阀世族左右了乡闾舆论,使察举制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供吏部选官参考。据此可知,曹魏时的选官

A.有助于抑制门阀世族势力扩张 B.放弃了注重才德的作法

C.改变了察举制封闭推荐的体制 D.壮大了地方分裂的力量

7.下图是某朝代科考内容和场次简表。据此判断,符合这一朝代的史实是

考试内容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第一道考题出自“四书”

第二道考题细分为两道:

一、同样出自“四书”

二、要求写一首五言诗

一道出自“四书”

一道出自“五经”

一道诗题

一道“四书”题

一道诗题

一道古风韵文形式的赋题

一道“四书”题

一道诗题

一道论题

默写《圣谕广训》

A.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 B.会试中实行南北分卷

C.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D.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中

8.两汉时期盛行对人物的品评,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劭传》载,许劭喜好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品评的话题对象,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品评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察举制度的实施 B.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推行

C.社会环境的宽松 D.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建立

9.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

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 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 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

10.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本质含义是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从这一角度而言,科举制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了儒学发展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1.假如你是生活在汉代中期,你将会通过哪种选官制度来做官?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 B.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 D.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3.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 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14.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 B.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

C.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学语文、数学相关练习及复习资料;商业综合体商管管理资料;建筑工程相关技术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