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价值、困境及破解路径.docx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价值、困境及破解路径.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价值、困境及破解路径

摘要: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科学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衔接不仅能够让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可以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素养培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也需要家长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基于此,对在家园协同下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幼小衔接的工作,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059-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落地,就学校而言,是其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教书育人主体功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应时之举[1];就家庭而言,旨在重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场域中的回归[2]。此后,教育部在2021年10月又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当中指出,“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依法实施家庭教育,国家与社会要提供指导与服务”。由此可见,新时期,家庭教育已由传统的“家事”向现在的“国事”迈进。家校育人责任共同体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此新形势下,我们需重新审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明晰两方育人主体职责,转变家校共育思维,构建家校共育新发展格局,切实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价值意蕴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教学行为兼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缓解了学生学习压力,“双减”已初见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而家校共育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教育自身规律与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3]。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需把握家校共育的内在价值意蕴。

(一)“家”“校”双管齐下,助力教育提质增效

教育是一项协同性的活动,它是参与者以共同目标为导向而形成的联合行动。个体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依赖于社会以及家庭的鼎力配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对于人的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教育的效果则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房子一样塌下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而,优质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道路上的第一盏指路明灯,家长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夯实自身教育责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家校共育的根本前提,“双减”对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作为“独立意义的人”的发展需求,其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建构家校共育机制以实现双方主体间功能耦合,统一目标,整体规划,打破各自为战的僵局,最终实现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家”“校”共同发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现已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当中,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责任使命,积极引导探索,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社会大环境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核心竞争力,将来应对社会风险挑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其本身也有自我的希冀和诉求。因此,家校共育机制就可以融合各层级、利益相关者的教育需求,满足各方需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4]。“双减”政策,能够有效化解教育冲突,力求使各区域、各层次的学校都有机会获得发展和进步,这也符合我国当下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革创新,探索全方位、多渠道、高质量家校育人格局,弥补家校共育中的“缺位”和“错位”问题,重构良性教育生态,“家”“校”共同发力,则是改善城乡差距、家庭差距等教育不平衡现象的有力推手。

(三)“家”“校”贯通融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重叠影响论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互重叠,共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5]。但在家校合作系统工程中,存在主体立场的差异、利益诉求的不同、价值不同等问题[6],导致教育主体“各自为政”,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追逐应试分数,而学校遵循国家育人导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学生成为焦虑和压力的承担者。以“双减”作为契机,可以缓解不同目标导向下的矛盾冲突。“家”“校”之间应形成一种互补性的教育生态。构建家校共育机制,是符合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帮助各方摆脱“功利化”“短视化”等教育行为,进一步明晰家校的定位与边界,使家庭不再成为学校的简单延伸,共同聚力于培养全面发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