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火麻仁【藥用】為大麻科植物大麻的果實。*火麻仁【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胃、大腸經。*【功效主治】功效主治潤腸通便特點:甘平質潤多脂,兼有滋養之力。應用:腸燥便秘、老人及產後便秘潤燥殺蟲發落不生、瘡癩(外用)*火麻仁【處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打碎用)【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方劑舉例】麻子仁丸《傷寒論》:大麻仁、大黃、枳實、芍藥、杏仁、厚樸。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鬱李仁【藥用】本品薔薇科植物鬱李的成熟種子。*鬱李仁【性味與歸經】辛、苦、甘,平。入大腸、小腸、脾經。*【功效主治】功效主治潤腸通便特點:質潤而降,兼行腸中積滯。應用:大腸氣滯,便秘兼氣滯腹脹者利水消腫特點:下氣利水消腫應用:水腫腹脹滿,腳氣浮腫兼便秘者*鬱李仁、火麻仁之異同相同點:二者都能潤腸通便;同中之異:火麻仁甘平質潤,滋養潤燥,作用緩和,適用於病後體虛及胎前產後的腸燥便秘;鬱李仁質潤而降,又可行氣,通便作用較強,治療氣滯腸燥便秘及二便不利之水腫最為適宜。*第三節峻下逐水藥峻下逐水藥作用峻猛,能引起強烈腹瀉,而使大量水分從大小便排出,以達到消除腫脹的目的,故適用於水腫、胸腹積水、痰飲結聚、喘滿壅實等症。近代又用以治療晚期血吸蟲病的腹水症候,可改善症狀。本節藥物非但藥性峻猛,且多具有毒性,故對炮製、配伍、劑量、運用方法及禁忌等,都必須注意。*甘遂【藥用】本品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甘遂的乾燥塊根。*甘遂瀉水逐飲—水腫、胸水、腹水等實證,以及癲癇等。消腫散結—外治瘡癰腫毒等。注意:有毒,力猛;入丸散,0.5—1g;內服需醋制;宜間斷服藥;體虛及孕婦忌服;反甘草。*大戟【藥用】本品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大戟的乾燥根。*芫花【藥用】本品為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的乾燥花蕾。*大戟、甘遂、芫花功效主治異同相同點:三藥均有毒,瀉下逐水,消腫散結,治水腫、胸腹水之實證,以及瘡癰腫毒等,均宜醋制,反甘草。同中之異:藥性之異:甘遂、大戟寒,芫花溫;毒性之異:芫花大戟甘遂;瀉水強度之異:大戟甘遂芫花;瀉水部位之異:甘遂主瀉經遂之水,大戟主瀉臟腑之水,芫花主瀉胸中之水;用法之異:均入丸散,戟、芫亦入湯劑。*大戟、甘遂、芫花功效主治異同不同點:甘遂又療風痰,治癲癇;大戟又消瘰鬁等;芫花又祛痰止咳,治寒痰咳嗽等。*巴豆【藥用】本品為大戟科喬木巴豆的成熟果實。*巴豆制霜用。瀉下寒積—大量治寒凝便秘,小量消積。逐水:祛痰利咽—治喉痹欲死等。療瘡祛腐—治惡瘡等。炒炭止瀉—治冷瀉。注意:內服0.1—0.3g,入丸散,藥後忌熱粥,反牽牛,體弱忌服。*牽牛子【藥用】本品為旋花科牽牛或圓葉牽牛的乾燥成熟種子。*牽牛子(二醜)大量:瀉下逐水,瀉肺逐飲。小量:消積通便,驅蟲。注意:煎劑3—10g,散劑1.5—3g。黑醜善瀉下利尿,白者善瀉肺除飲。反巴豆。體弱忌服。有腎毒性。*千金子*商陸*應用注意事項一、瀉下藥可因其性能可分為攻下、潤下、峻下逐水三類不同藥物,在應用上各有一定的適應症,必須根據病情選用適當藥物進行治療,否則病重藥輕,不能奏效,病輕藥重,又易傷正。二、瀉下藥每因兼夾病症而配合其他藥物同用,如裏實兼有表症者,可與解表藥配合應用,採用表裏雙解的治法;裏實而正虛者,採用攻補兼施之法,使瀉下而不傷正。三、攻下藥藥性較猛,峻下逐水藥尤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兩類藥物內服,易於耗傷正氣,故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體質虛弱及婦女胎前產後,均當慎用。四、部份攻下藥和潤下藥,服後往往有腹痛等反應,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懼。*第三章瀉下藥*概述一、概念:凡能攻積、逐水,引起腹瀉,或潤腸通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胃的降濁肺的肅降腎的氣化大腸的傳導排泄邪從大腸而出*二、分類攻下藥:通便力強,主治實熱便秘,以及實熱內蘊之頭痛、目赤、牙痛、咽痛、吐衄血等。潤下藥:主含油脂,潤腸通便,主治津虧腸燥便秘,以及小兒、老人、孕婦等患便秘者。峻下逐水藥:多有毒,通利二便,引起劇烈腹瀉,使體內瀦留之水液從大小便排出。主治水腫、胸水、腹水之實證。*三、使用注意(一)瀉下力強者,中病即止,避免過下傷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