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docxVIP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中,议论文仅占两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实验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从应用角度看,都是议论性文章,可培养学生的议论思辨能力;从审美角度看,也属于散文,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富于理趣;从探究角度看,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均与学生密切相关,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语言文字各有特色,值得学生探究。

本单元精心安排了三篇课文,一篇杂文,其余为随笔;均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能够让人深思、清醒,感受到强烈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拿来主义》属于杂文,这是一篇传统的保留篇目,写于20世纪30年代,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充满启示价值和革命精神,对于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阐明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文章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也值得学生学习。如果能从结构入手,梳理文章,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阐发,则更难能可贵。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形象思维获得发展的基础上,高中学生逻辑思维逐步增强,据此心理特征,应将培养重点放在议论能力上,可尝试引入“选言推理”,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三、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察涵泳,使语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鲜活起来。

(二)理论依据

以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再分析评价学习结果,改进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设计思路

1.知人论世。鲁迅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年代比较久远,时代背景特殊,人际关系复杂,明晰相关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拟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作精要介绍。

2.理清文脉。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理解有相当难度。以往教学大多按部就班,直接进入文本解读,陈旧老套,且收效甚微。不如先从整体架构着眼,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

3.品味语言。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度进入文本,体察涵泳作者语言运用之准确生动与讽刺意味之辛辣犀利,以及运用比喻,以小见大阐明抽象、深刻道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及其在写作上的借鉴意义,把握作者说理思路。

二是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如何运用“选言推理”阐释拿来主义的文化主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辨析文章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三是引导学生尝试用“拿来主义”的观点,阐述如何对待某一文化现象。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落在对“拿来主义”文化内涵的理解上,以领悟寓意,获得启示。

六、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知人论世和理清文脉,从整体架构着眼,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第二课时重在品味语言。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导入新课

文化无处不在,大到社会历史,小到衣食住行。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或许可以得到启迪和教益。

2.写作背景

作品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政府为对抗革命文化,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发扬国光”,掀起复古主义思潮;资产阶级买办文人鼓吹“全盘西化”,卖国求荣;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也比较混乱。针对这种错误思潮泛滥的状况,鲁迅撰文阐明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整体感知

1.思考: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上,所采取的错误做法有哪些?其表现和结果如何?请结合课文逐一分析。

学生思考、梳理,教师引导、总结:

问题一:

错误的做法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问题二:

(1)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不行。

(2)送去主义

表现: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结果:①终“不知后事如何”;②他们(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有害。

文档评论(0)

zx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