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从古代书院看科举制度的兴衰.docx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从古代书院看科举制度的兴衰.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从古代书院看科举制度的兴衰

随着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不断深入,师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某一线索展开对历史概念的深度教学。一方面,线索的选择有利于教学主题的建构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另一方面,线索的阐释有利于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从而真正地帮助学生获取必备知识,强化关键能力,提升素养水平。

问题的产生和思考

作为中国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一概念的阐述主要侧重于制度内涵的分析。例如,教师从科举制的特点入手,强调其打破以血缘决定官职的陈规,以权势决定官职的窠臼,通过考试、根据分数选拔出真正的贤才。这其中蕴含的“公平取仕”精神,意味着寒门庶族可以通过考试平步青云、通达仕途。除此以外,教师也会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央朝廷行使官吏选用大权,有利于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科举制扩大了用人范围,赋予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机会,从而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政权的稳定。

以上按照教材逻辑展开的叙述方式,主要是从政治需要的角度阐明了科举制度的价值所在,但是在笔者看来,科举制在长久实施中所形成和衍生的文化,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科举制与传统文化中经学、教育、民俗等文化现象相交融,积淀了丰厚的科举文献典籍及其他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若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探究科举制度盛衰的变化规律,还能贯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域感受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价值。笔者结合最近的阅读体会,选择书院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口,现将相关思考梳理成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史实的搜集和耙梳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时期,持续和普及于明清阶段。书院因科举而兴,又因科举而亡。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书院与科举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中国古代士人的前途与命运。

1.唐朝士人归隐山林是书院兴起的重要原因

唐代中后期,知识阶层越来越重视学习识文,并兴起了隐居读书、习业山林寺院的风尚,以上现象的出现与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密不可分。进士科重视考查诗赋文学,而文学讲究性灵,重视个性发展,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正好有利于士人的学业提升,正如时人所言:“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

据相关学者研究,唐代以考取功名为目的的读书集中地区,分布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江西等地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士人隐逸山林学习的时间少则三年,多则十几年,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岁晚千万虑,并入方寸心”正是这些士人优秀品质的形象再现。当然,从应举结果来看,习业山林的确也不负许多士人的辛勤付出。这一时期,在隐居山林的“二百余人中,宰相二十人”。综合以上现象,我们不难看出,科举制的兴盛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士人专心读书备考。习业山林的地点也逐渐演变为讲学的书院,并成为当时士人科举仕进的主要途径。

2.两宋时期的书院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创新

北宋初期,中央政府忙于统一战争,没有余力兴办官学教育,只能依靠私人教育的书院形式来培养人才,这就为私家书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院不仅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而且在学校规模、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私家书院成为这一时期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北宋中叶以后,随着统治者大规模兴办官学,官学学习成为应举入仕的门槛,许多士人也就不愿潜心于山林书院习业了。

由于新儒学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和支持,寂寥多年的书院获得了涅槃重生的契机。朱熹、陆九渊等一大批理学名师登上学术舞台后,把道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普遍借用书院进行教学。在他们的带动下,各地出现了书院林立的局面。宋孝宗以降,书院数量空前增多,招生规模扩大,教学活动规范,学术研讨活跃。“随着南宋末年理学在科场中的影响愈来愈大,掌握其学说有利于取得功名,作为理学大本营的书院,士子自然是趋之若鹜”。

3.元明清时期书院已成为科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于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越来越多地通过书院进行传播,这为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为书院开展科举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进一步明确了书院为科举服务的合理性。

明朝时期,书院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各级官员的倡导或主持。“在确知建立人身份的1064所书院中,由各级官吏兴建、重修的书院高达977所,占可考建立人身份书院总数的91.8%。而纯属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