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优质课公开课20 创造宣言.pdf

初中九年级语文优质课公开课20 创造宣言.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

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

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

能力。

新课导入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

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

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

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

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

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

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

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

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

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

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

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

“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

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

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

要去创造。

字词积累

zhòngdùnnuò

中伤遁词懦夫

huàngàizhí

豢养灌溉繁殖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

堕落。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

有出路。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

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

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

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

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

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

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

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

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

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

去创造。

细读感悟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

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

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

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

“创造”的实质。

思想者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

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

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

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

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

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

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

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

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

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

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

树苗。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

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

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文档评论(0)

初中高中试题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初高中试题资料大全,欢迎下载使用!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