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规范.pptx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防治指南

秦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彦生

目录

■糖尿病的概述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2

糖尿病概述

定义

口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常见的代谢疾病群

口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不足所致;

口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各种器官尤其眼、肾、神经、心及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

口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发病过程。

3

糖尿病概述

分型

口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引起β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行性加重,导致糖尿病。1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

口2型糖尿病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95%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

4

口目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仍以1型为主,但2型糖尿病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型包括

■1型糖尿病: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

■2型糖尿病

■成年起病的青少年糖尿病(MODY):特定的基因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胰高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生长抑素瘤等以及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5

糖代谢分类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空腹血糖(FPG)

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2hPPG)

正常血糖(NGR)

6.1

7.8

空腹血糖受损(IFG)

6.1~7.0

7.8

糖耐量减低(IGT)

7.0

7.8~11.1

糖尿病(DM)

≥7.0

≥11.1

糖代谢状态分类

WHO1999

6

1型糖尿病

A.免疫介导性

B.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B.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C.胰腺外分泌疾病

D.内分泌疾病

E.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

F.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G.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H.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病因学分类

WHO1999

7

口诊断标准的设定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目前不推荐在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₁c诊断糖尿病口糖尿病漏诊率

■指南指出:仅查空腹血糖我国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

■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查

■理想选择: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OGTT后2hPG(餐后2h糖负荷实验)值

中国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设定

8

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

(1)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

≥11.1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

(2)空腹血糖(FPG)

≥7.0

(3)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

≥11.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9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概念

·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一级预防

目标

·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

目标

三级预防

目标

10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或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危险因素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代谢综合征

种族

超重、肥胖、抑郁症

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生产史

饮食热量摄入过高、体力活动减少

多囊卵巢综合征

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

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

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一级预防策略

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11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IGR)史

(3)超重(BMI≥24kg/m²)或肥胖(BMI≥28kg/m²)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GDM)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HDL-C≤0.91mmol/L(≤35mg/dl)、TG≥2.22mmol/L(≥200n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

文档评论(0)

yanxiaosa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家好!本人在此声明:本账号所有文档均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收集归纳不易,请手下留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