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论证思路,总结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论证思路,总结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来看看孟子会如何选择。

二、预习检查

1、文题解读

“鱼我所欲也”的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文章将该题目与“熊掌,亦我所欲也”连用,即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对“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述。

2、关于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教育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3、关于《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自主探究

1、通假字

A.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4、特殊句式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一词多义得:

A.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同“德”,感激)于:

A.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B.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生:

A.舍生而取义者也(名词,生命)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保全生命)而: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B.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则: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

B.得之则生(连词,就)

3、古今异义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表判断,与否相对)

C.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类植物)

D.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E.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多)

(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明确: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2、作者是如何论述“义”重于“生”的?

明确:“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作者先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指出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从而体现出“义”比“生”更珍贵;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进行论述,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句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能舍生取义。

3、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

“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运用对比论证,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4、“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排比与反复兼用,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运用“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问使论证富有气势,显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5、“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明确: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五、结构脉络

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