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讲综合提升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VIP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讲综合提升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9

综合提升

一、对隋炀帝开凿大运输河的相识

1.从历史背景看:大运输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自三国以来,南方地区不断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输河是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须要,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沟通,巩固统一。

2.从主观目的上看:隋炀帝开凿大运输河首先是为加强南北沟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其次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和便利在江南繁华地区进行巡游、享乐。

3.从客观作用上看:一方面,开凿大运输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速亡的缘由之一。另一方面,大运输河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泽被后世。

二、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实行时间

北魏至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780年起先)

前提条件

均田制的实行

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

目的

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征收标准

人口

土地与财产

内容

租:田租。调:户调。庸:力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意义

保证了农夫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农夫开垦了很多荒地。政府赋税收入得到肯定保障

统一了税制,在肯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三、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旺盛: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化、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旺盛。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建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民族交往亲密,在文化上相互沟通、交融,为中华文化增加了刚劲、豪爽、热情、活泼的色调,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常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汲取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思想界异样活跃:道教系统化,佛儒道三教起先出现合流的迹象。

2.体现了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交融。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史料1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丢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列宁认为,民族的“同化问题,即丢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交往沟通中,共同性渐渐增加,渐渐融为一体,民族之间的差别最终消逝的过程、结果。民族融合是民族交往过程中的必定现象与结果。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之间交往和沟通程度的标示,反映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在纵向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必定产生交融,交融程度积累到肯定程度,必定会发生自然同化现象。从横向上说,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交融发生在经济、文化、政治、心理、社会和人口(血统)等各个方面。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淌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加,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渐渐产生。

——摘编自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解读】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通过此史料可使我们对民族交融有精确的相识。民族融合和民族交融不是民族同化,民族交融更能精确地体现各民族的交往和相互影响。

史料2以往我们把藩镇的出现归咎于中心集权衰弱、皇帝姑息纵容,然而这类论调已经在众多学者面前不攻自破。程志先生对藩镇本质进行了新的理解,他强调藩镇林立的局面出现不能说明中心集权之衰弱,相反在肯定程度上是加强的表现。指出藩镇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为朝廷执行着监察、军事、戍边和复原国家秩序的职能。

更引人瞩目的是杨志玖先生的高徒张国刚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成的《唐代藩镇探讨》,全书采众前辈之长,把藩镇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动乱特点等问题一一交代清晰,后世的藩镇问题基本话语范式由此奠定。首先,于藩镇之起源问题,探讨中着重考察中晚唐特殊是肃宗、代宗时期中原军事政治、边疆边防形势变更对藩镇建制的影响,旨在强调唐中叶以来的藩镇林立并非君主姑息所致,而是客观的政局条件催生的;然后进一步考察各个藩镇存在的特点以及所发挥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1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