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及微裂隙地震预测研究项目成果报告.pdfVIP

致密砂岩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及微裂隙地震预测研究项目成果报告.pdf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密砂岩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及微裂隙地震预测研究》

项目成果报告

一、项目研究内容

1.调研、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致密砂岩气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分析

理论成果和应用实例,整理致密砂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的主要特征

和地震地质条件;

2.基于须家河组优质“甜点”储层的“微裂隙+高饱和气”要素,

建立符合该工区特征的非均匀饱和双孔介质岩石物理模型;

3.立足于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物理实验数据,研究弹性波

速度、衰减特征规律与储层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工区储

层特征的岩石物理图板。

二、具体研究成果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川西坳陷构造区(如图1所示)。该区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其气藏所在的须家河组埋深一般在3000~6000m,自下而上一般分为四个地层段

(须二段~须五段),其中砂岩一般集中在须二段和须四段两个地层段,粒径以中

-细粒为主,大多数砂岩分选较好,碎颗粒磨圆中等-较差,以次棱角状为主。

图2为须家河组的岩心图和岩心电镜扫描图。该地区砂岩储层经历了强烈的成岩

作用,普遍致密化,孔渗物性差,形成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多样、裂隙发育以及孔

隙流体非均质分布的地质特征。

图1川西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图2a、b为须家河组岩心图;c、d为岩心电镜扫描图

1.2致密砂岩气储层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型压裂改造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应用,致密油气作为具有较

大资源潜力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正成为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研究热点。

我国致密砂岩气藏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已在四川、鄂尔多斯、松辽、吐哈、准

格尔等10余个盆地,发现大规模气田,具有极其广阔的开发潜力。但致密储层

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高异常压力、强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与常规高孔高

渗储层的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这就为利用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

预测致密储层提出了挑战,因此开展针对致密储层岩石物理模型及地震预测研究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针对致密储层的地质特征,国外学者提出众多岩石物理理论,以解释该问题。

如Kuster和Toksöz(1974)基于长波一阶散射理论推导的K-T模型;Cleary(1980)

提出的微分等效介质模型(DEM);Berryman(1980)提出的多相介质自洽模型

(SCA);Thomsen(1895)提出的Biot相洽理论,都可解释多孔岩石中复杂的

孔、裂隙特征,但这些理论模型都假设孔裂隙彼此之间是隔离的,流体之间不能

相互流动,无法研究孔隙流体流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随后,Mavko和Nur

(1975)考虑了孔裂隙之间的流体流动,提出了喷射流机制。Dvorkin等将喷射

流机制和Biot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可同时处理宏观Biot流动和微观喷射流的

BISQ理论。Berryman和Wang(2000)基于孔-裂隙储层提出了一种双重孔隙介

质理论。

针对所研究储层呈现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基于Biot(1956)理论,研究者们

进一步开展了双重孔隙介质的研究,所谓―双重孔隙介质‖是将地下岩石内部具

有不同压缩性的区域,抽象为含双重孔隙结构的多孔介质,这种结构可由岩石内

部多相流体不均匀分布或孔隙本身的压缩性差异所导致。White(1975)最先模

拟了介观尺度下含气、水两种不相混溶流体的多孔介质中的局部流体流动情况,

提出了球状斑块饱和模型。Dutta和Odé(1979)、Johnson(2001)等进一步对

White斑块饱和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推广。Pride等(2004)基于双重孔隙介质理

论,分析了非饱和岩石中的地震波传播特征

到目前为止,孔隙介质波传播理论虽日益发展成熟,但针对致密储层中的波

传播理论仍需要深入研究,最早是由Ruiz等(2010)提出柔性孔隙模型(SPM),

来研究致密砂岩中的波传播特征。Smith等(2009)致密砂岩中裂隙是影响地震

波速度的主控因素。Wang(2014)等利用SCA模型研究致密储层中不同形状的

孔隙对波传播的影响。

针对多孔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理论,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杨顶辉

(1998)等推导了各向异性情况下的BISQ理论,并作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

聂建新基于等效介质理论推导出了非饱和流体多孔介质中的BISQ模型。巴晶等

(2012,2013)则从Biot-Ra

文档评论(0)

199****47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