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6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5).pptVIP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6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5).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一】在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决政府和民众之间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朝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摘编自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二】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元明清三朝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当然,宋朝的福利救济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着“财政支撑不足”的压力,还存在着许多被人诟病的“养懒汉”和“福利腐败”问题。——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思考探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社会条件和特点。提示:社会条件:经济方面,农耕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加强;文化方面,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社会方面,人民群众的斗争(解决政府和民众的矛盾)。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核心归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1.以低级福利为救助实态,呈现出制度保障的局限性。传统的慈善救济不仅在救助水平上呈现出低级性,而且还具有选择性和区别对待的特征。2.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呈现出制度文化的民本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以仁义、民本为特征。3.以问题解决为救助形式,呈现出制度结构的剩余性。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模式是相对于普惠性的社会福利模式而言的,它主要表现为出现天灾人祸后政府采取有选择性的临时救济措施来安抚灾民。4.以宗族保障为社区单元,呈现出制度运作的家族性。5.以官民结合为实践特色,呈现出制度运行的协同性。[学以致用]1050年,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兼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他除了给饥民“发粟”之外,还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用许多工人,大兴土木。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这些举措()A.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B.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C.不恤百姓而且损耗民力D.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赈灾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范仲淹充分运用了市场机制进行赈灾,即通过民间与政府扩大投资,大兴土木,以达到赈灾的目的,故选D项;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而不是南宋,故排除A项;范仲淹的赈灾举措体现不出北宋形成了系统的赈灾制度,排除B项;范仲淹既“给饥民‘发粟’”,又积极通过扩大民间与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以达到赈灾目的,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本课结束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重点研习一明朝户籍制度【材料】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朝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朝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摘编自戚阳阳《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初期推行的户籍制度作出合理解释。提示:原因: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问题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经济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目的:通过加强户籍管控,巩固统治。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素养阐释】材料表明明朝初期流民问题严重,经济遭到重大破坏。为了加强对全国人口的管理,明朝实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