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5讲 先秦至秦汉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ppt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5讲 先秦至秦汉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春秋时期是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新兴的阶级阶层希望通过成文法的形式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巩固自身的利益,故选D项;“铸刑书”强调的是以法治国的重要性,排除A项;在“铸刑书”之前,我国没有成文法,并不是没有法律,排除B项;现在仍然没有发现“铸刑书”的器皿,不能保证《左传》的记载一定客观真实,排除C项。预测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2023广东深圳二模)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 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 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儒家的叙事将圣王的天命所归解释为禅让之举、民心所向,说明先秦儒家将政治统治与仁德、举贤、圣人等理想联系起来,故选B项。本课结束(2)庄园式劳作方式田庄①建立:西汉初期形成;东汉大发展;同姓宗族与流亡农民投身田庄,与田庄主有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②性质:封建的大地产制,实行大规模的经营,自给自足;拥有私人武装,以宗法血缘维系田庄内的社会关系③经济模式:是一种耕林渔牧等合一进行劳动生产的模式;劳动者多是依附于地主的自耕农、奴婢、宾客坞堡①建立:汉魏之际,战乱频仍,人们纠集宗族或乡党建坞结垒,防御敌对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②性质:坞堡作为“小城”,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体现乡规民约,具有一定的自治管理性质③经济模式:依靠依附于坞堡的农民劳作,中原地区坞堡的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的色彩;而少数民族地区坞堡则刻有部落制经济的烙印两者联系坞堡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表现为耕战合一;坞堡与地主庄园有所区别,二者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不同的主题二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主旨精要:德治和法治是最基本的治国方略,先秦儒家主推德治,主张用道德去治理国家;先秦法家主推法治,主张用刑赏进行社会治理,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手段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以笃行法治和重视法制建设为主要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法律就是《九章律》。史料探究视角1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材料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不愆,所谓度也①。……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②?”——据《孔子家语》读史①体现了度的含义②失“度”危害统治秩序【思考】孔子所谓“度”的含义是什么?他猛烈抨击铸刑鼎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度”指的是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他认为民重法则削弱贵族的尊严,不利于统治。视角2儒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思考】根据材料,围绕“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建立史料与史论的联系。史论转化史料史论《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①②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③尊崇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项目德治法治思想基础人性善,后天教育塑造人性人性恶,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基本理念重视民生、民意,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维护君主利益,崇尚法、术、势统治手段主张用“礼”治理社会,并不完全排斥“法”和“刑”,强调“慎刑”主张以“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也没有完全放弃伦理道德,君主应“以德辅刑”项目德治法治用人观念尚贤,希望道德素养高的贤人参与政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用“法”“吏”治国具体主张“为政以德”“德主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写手t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