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章3.pptVIP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子传递体系在细胞中的部位原核微生物--细胞质膜真核微生物--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产能情况NADH3ATPFADH2ATP1个ADP生成1个ATP(2)底物水平磷酸化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底物氧化过程中,产生一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ATP的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与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区别: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指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中间代谢物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相偶联。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ATP的生成基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磷酸作用(3)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过程。ATP的生成方式ADP+H3PO4ATPAMP+2H3PO4ATPATP生成的反应式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形式: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失去电子。生物氧化的过程:脱氢(或e-)、递(传)氢(或e-)、受氢(或e-)。生物氧化的功能:产能(ATP)、产还原力[H]、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生物氧化的类型: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二、生物氧化类型与产能代谢两大步骤(1)两大步骤第一步: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预备性反应,生成2分子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第二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两分子的丙酮酸。1EMP途径一、底物脱氢的四种主要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TCA循环。EMP途径产生2分子丙酮酸,获得2个ATP和2个NADH(或NADH+H+),NADH可在有氧条件下经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产生6个ATP,在无氧条件下则可把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或乙醇。糖酵解的步骤步骤一步骤二发酵产物2.HMP途径(戊糖磷酸途径、磷酸葡萄糖酸途径等)

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并产生大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及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即在单磷酸已糖基础上开始降解的故称为单磷酸已糖途径。HMP途径与EMP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HMP途径中的3-磷酸-甘油醛可以进入EMP途径,—磷酸戊糖支路。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一分子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一分子甘油醛-3-磷酸、3个CO2.6个NADPH2。一般认为HMP途径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还原力(NADPH2)和中间代谢产物。HMP途径HMP途径的主要反应

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①供应合成原料:提供戊糖-P、赤藓糖-P;②产还原力:产生12NADPH2;③作为固定CO2的中介:自养微生物CO2的中介(核酮糖-5-P在羧化酶的催化下固定CO2并形成核酮糖-15-二磷酸);④扩大碳源利用范围:为微生物利用C3~C7多种碳源提供了必要的代谢途径;⑤连接EMP途径:为生物合成提供更多的戊糖。在多数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普遍存在HMP途径,且常与EMP途径同在。只有少数微生物如弱氧化醋杆菌、氧化葡糖杆菌、氧化醋单胞菌只有HMP途径,而无EMP途径。3.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

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葡萄糖只经过四步反应即可形成丙酮酸。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与HMP而单独存在。ED途径结果:一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生成2分子丙酮酸、1分子ATP,1分子NADPH2.1分NADH。(1)

ED

(2)ED途径特点

1)KDPG(2-酮-3-脱氧-6-P-葡萄糖酸)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2)存在KDPG醛缩酶;3)两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4)产能效率低(1molATP/1mol葡萄糖)。5)可与EMP、HMP、TCA循环等代谢途径相连,可相互协调、满足微生物对能量、还原力和不同中间代谢产物的需要。丙酮酸脱羧为乙醛,被NADH还原为乙醇。具有ED途径的细菌有嗜糖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林氏假单胞菌、真养产碱菌等。4.TCA循环(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循环式反应而彻底氧化脱羧,形成CO2.H2O和NADH2的过程。在各种好氧微生物中普遍存在。在真核微生物中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在原核生物中,在细胞质中进行。只有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或原核细胞中都是结合在膜上。(1)TCA

文档评论(0)

188****21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