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同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pdfVIP

小爱同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爱同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一、《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1)山行:在山中行走。(2)远上:登上远处的。(3)寒山:

深秋季节的山。(4)石径:石子的小路。(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

思。(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7)车:轿子。(8)坐:因为。(9)霜

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

林。(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是诗人杜

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

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

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

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

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

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

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故事诗人杜牧驾着马车在山中游玩赏景,

一条蜿蜒绵长又铺满石子的小路在他的眼前铺开。倾斜着往山顶延伸而

去。深秋时节的深山有些许薄雾。再往上看去,这山似乎比白云还高,

一眼看不到山顶在哪。眼前的小路正是走上那云雾缭绕处的通道。远远

瞧着那里好像还有几户人家,宛如仙境般引人入胜。杜牧不觉被这山间

满满的红色枫树林吸引,流连在山林之中,看着看着,竟忘了自己还要驾

车这回事,不觉已经到了黄昏。夕阳西下,晚霞照在本就红艳的枫叶之

上。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此番绝美的景象竟是比那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

火红,还要壮烈。杜牧感慨,秋天并非只有死寂和荒凉,这般强烈的生

命力就在眼前,直指心灵。让人如何能轻易忘怀!

二、《赠刘景文》宋代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

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

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

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

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

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正是:

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

秋末冬初。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

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

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

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

免有迟暮之感。)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

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

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

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

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

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

文档评论(0)

151****70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