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题】质疑与驳诘:史论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 (1).docxVIP

《【写作专题】质疑与驳诘:史论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 (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

PAGE4/NUMPAGES4

质疑与驳诘:史论的思辨性阅读

【专题解释】

本专题通过精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在把握作者观点、梳理文章论证过程的基础上,思考其论证中的瑕疵之处,尝试写作《再论兴亡——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短文,达到对经典史论的思辨性阅读。

【预习任务】

1.仔细阅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查找资料,搜集关于秦或后唐灭亡原因的相关资料,并概括其主要论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细读史论,关注论证过程

梳理《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过程,完成以下表格。教师可适当引入名家评价,并总结中国传统史论典型的论证手法和方式。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观点

秦亡于“仁义不施”

后唐亡于“人事”

史实依据

秦国崛起:地利、志高、人和、政通

六国联纵:人才云集、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秦的做法: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守要害

陈涉:出身瓮牖绳枢,才能不及中人,率疲弊之卒,斩木为兵

得天下:晋王三遗恨

失天下:众叛亲离

论证手法

对比、铺排

对比

论证方式

归纳

归纳

论证语言风格

华丽

平实、恳切

任务二质疑有道,紧贴文本章法

有价值的质疑不应仅仅是对文章观点的直接判断,而是应立足文本,思考文章的史实依据是否充足有效,论证是否合理。请完成以下任务,思考文章的论证过程有哪些值得商榷之处,并用文字阐述自己的看法。

1.论从史出,凭史论证,说的是史论的得出要依于客观的史实,可靠的论据是论证的基石。细读文章,结合以下材料,寻找材料中的史实描述与课文的相异之处,阐述你的发现和看法。

材料一:孝公欣然派商鞅为伐魏主将进军河……两军相迁,商鞅心生妙计,致书公子卯,表示愿化干戈为玉帛,希望罢兵议和并邀朋友叙旧畅饮。公子卯不知是计欣然赴会,欢饮间被秦兵扣押。秦军随之出击,魏军群龙无首溃败而去,损伤残重……这样秦就占有了黄河以西韩城以北的今陕西延安榆林两地区的部分地方。历时数百年的河西争夺战终以秦的全面胜利画上圆满句号。

——王关成《秦晋(魏)河西争战述论》

材料二: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联军合攻函谷关。五国联军之中,魏军攻秦最拼命,因为魏惠王和公孙衍极痛恨秦国;楚国当时正在与越国激战,能用在五国攻秦上的兵力和精力有限;其他三国也各怀心思,这支松散的联军“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兵法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让魏国支撑不住,魏国派惠施到楚国商议对秦和谈之事。楚国眼见取胜无望,便准备直接派惠施到秦国议和。

——王政冬《统战视角下战国时期诸侯合纵攻秦研究》

材料三: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后唐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笔记小说《五代史阙文》

语段阐述

张冠李戴

《过秦论》中贾谊写道:“当是(秦孝公)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际上张仪献连横之策时,是秦惠文王在位之时,属于史实的张冠李戴。

渲染夸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达的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取得河西之外的土地。但查阅资料,我们可知秦与魏国五次河西之战,经历十余年时间,其中有外交上的艰难交涉,也有血腥的战争,后才有渡河攻魏河东,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的结果,全不是“拱手而取”,属于夸张。

杂糅概括

文章写到秦国“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写到六国“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有时是突出一人,详加叙述,有时是群像描绘,一笔带过,写六国不惜财力,招募人才,以合众之策攻伐秦国,更像是史实的概括叙事。如果依据相对客观的材料,就可以发现六国其实从未真正形成合众之势,反而各怀心思,这也是秦能各个击破继而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作者概而叙之的文字之中,其实是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相融汇,在史实描述层面是不严谨的。我们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在这铺排陈述之中感到六国联众的恢宏之势,也会产生疑问:如此形势,何以在秦国“开关延敌”时,“逡巡而不敢进”,以致“已困”“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这不合情理。

出处之考

在寻找晋王三遗恨,或者“三矢之说”的出处时,并未在正史中找到,正如材料一样,它出自笔记小说,这其实不符合欧阳修史论追求“义理之真”又求“史实之真”的精神。这更像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故事,以此作为李存勖前期得天下“意气之盛”的原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