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交转变期瓷器研究三题.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之交转变期瓷器研究三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明清之交转变期瓷器

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长期以来,欧美学者一直

占据该领域的领先位置,如英国的SoameJenyns1、

MichaelButler2、MargaretMedley3、Richard

Kiburn4、美国的StephenLittle5、Dr.Julia

B.Curtis6等均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80年代以来,

随着国内学者汪庆正7、陈文平8、刘朝晖9等人一

系列学术成果的发表,使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面也获

得重要进展。总的来讲,目前国内外陶瓷界对明清之

交转变期瓷器的面貌已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认识,但

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深入。本文就笔者在明清之交转变

期瓷器研究过程当中遇到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

探讨。

一转变期瓷器铭文中所见斋名、称谓

在对转变期瓷器铭文搜集整理过程中,发现大量

涉及当时人的斋名、称谓的内容。这些斋名、称谓有

着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怎样使用?含义如何?了解这

些细节对全面认识转变期瓷器大有裨益。

(一)斋名

转变期瓷器中有大量署有斋名的瓷器传世。

如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崇祯七年(1634)青花竹石

花卉图筒瓶10,器身上方空白处书“百花发□我不发

我若发□□□□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_就黄金甲甲戌

之秋写于群英馆”(图1)。

又如海外私人藏顺治十一年(1654)青花花鸟图

笔筒11,署“甲午秋日写于万竿精舍”(图6)。

此外可见到的斋名还有“竹石居”、“竹水居”、

“慎读斋”、“玉兰斋”、“如意斋”、“可竹居”、

“万竹山房”、“百花斋”“辛桑轩”等。

转变期瓷器上题写斋名的流行,明显是受当时绘

画的影响。活跃于转变期的著名书画家陈洪绶,他的

落款大多带有斋名。如故宫博物院藏陈洪绶的夔龙补

裘图落款为“夔龙补裘图陈洪绶画于静香居”12。又

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羲之笼鹅图题款为:“枫_老迟洪绶

画于溪柳堂”13。

转变期瓷器上斋名的流行,还与晚明社会风气有

关。明人尤其看重斋号,入仕后就不再称字了。明末

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士人做官后,急于做的有两件事,

就是“改个号、娶个小”。即使是皇帝,也免不了受

世风所染,如嘉靖皇帝自号“尧斋”,隆庆、万历分

别自号“舜斋”、“禹斋”。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

即使是市井屠沽,也都有庵、斋、轩、亭一类的斋号

14。

从转变期所见斋名的上文来看,大多为“写于□□

斋(居、馆、轩)”,可知此类斋名,应是当时从事

陶瓷绘画工艺的画师或画师所在瓷业作坊的斋名。从

这些极具文人意趣的斋名及此类瓷器高度的艺术性来

看,当时有大量具有高水平绘画修养的文人参与了景

德镇瓷器生产。

在转变期瓷器中还可见到一类斋名,格式大多为

“□□□写为□□斋(居、精舍、山房)”。

如1981年香港艺术馆《明末清初瓷展》中一件

崇祯十四年青花仙人图筒瓶,腹部上方书:“辛巳春

日写为万竹山房”(图2);

又如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年(1653)“癸巳”铭

青花山水图筒瓶,上书“癸巳秋日写为西畴书院”(图

3)15。

从“写为”与“□□斋(居、精舍、山房、书院)”

的上下行文关系来看,此类瓷器是专为“□□斋”主人

定制的器物。这类瓷器有一定数量传世,反映了当时

在特定社会阶层中流行的定制瓷器风尚。

(二)特殊称谓

转变期瓷器中常见有一些特殊的称谓,了解其用

法,不仅可知晓当时人与人之间称谓的一些习惯,同

时可认识此类瓷器制品的实际用途。

1.“□翁”、“□老”。

称“翁”的例子,始于明代嘉靖年间,不过当时

只有三品九卿才能享用。此后,四五品京堂、翰林、

以致方伯宪长,无不称“翁”称“老”,即使翰林、

科道、吏部,以致大参、郡守、府丞、司理,均可称

“翁”。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谚语:“官无尊卑,皆

曰一老。人无大小,皆曰一翁。”16前文已提到明

代人入仕后,一般就不称字了,即使称字,也仅称一

字,下面以翁、老承之。正如王弘撰与人书云:“今

人相称字,辄曰某翁、某老。近日

文档评论(0)

A~下一站守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