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ppt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背诵这首诗。(重点)

2、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旨。(难点)

一、新课导入

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我们产生联想的共用途径。我们学习了杜甫、苏东坡,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著名的月诗,感受一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二、了解作者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三、创作背景

唐代建中元年(780年),李益时年30岁,正值壮年,却不得不离开家乡,远赴边塞,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边境战事不断,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李益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孤独。

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四、初读文本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五、理解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受降城,指西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五、理解诗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一种笛奏乐器,以芦叶为管。

六、精读赏析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六、精读赏析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六、精读赏析

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六、精读赏析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1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六、精读赏析

5、诗人描写“夜闻笛声”,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夜闻笛声”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六、精读赏析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为什么?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六、精读赏析

7、从炼字角度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可谓用到极处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怨之情。

六、精读赏析

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深人静之时,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在静谧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也更加令人伤感。这笛声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梅子69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教育教学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