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pdfVIP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笨约2008牛7门第3卷第4期

论坛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许家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l6号,100700)

摘要本文着重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妙用承制、整体调控等6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

涵,并通过总结分析,展现出“治未病”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

chConnotationoftheTCMConceptofTreatmentbeforeDiseaseOnsetandItsGuidingSignificance

XuJiasong

(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

AbstractThisstudyilluminatedtherichconnotationoftheconceptoftreatmentbeforediseaseonsetindetaifromtlhefollowingsixas—

pects:preventingdiseasebyhealthpreserving、attachingimportancetotheaura、avoidingdiseaseaggravationbytreatingintheearly

stagepreventingthediseaseprogressionwhenalreadybeingill、skillfullyusingtheinheriantdinhibitingrelations、adjustingandcontrol-

lingthebodywithaholisticpointofview,Alsoanalyzedwasthesignificanceofthistheoryintermsoftheclinicguidance.

KeyWordsTreatmentbeforeDiseaseOnset

中医学是一门以人体健康而非以疾病为中心的人是要顺应自然,遵循“治未病”的重要原则。作为一个

体生命科学。它不但包括对疾病的诊治,还包括对养自然人,养生之道首先就是要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生

生防病的指导。“治未病”就是中医学从指导全体人长收藏的变化节律保持同步,包括起居、饮食、精神、动

群和生命全过程的高度而提出的一项最高的治养原静、劳逸等。顺应自然阴阳四时之序以养生就能达到

则。它贯穿于养生防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之中。因此,不生病或不生大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治

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均具有重要的指未病”也就成为中医最高的治养原则。这一原则覆盖

导意义。“治未病”的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难经》了全体人群。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医学形成了各种

《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中作出了重要的发展,使中医养生术,如导引、吐纳、按摩、各种动静功法、饮食谱等,

“治未病”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丰富多彩,兹不赘述。

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学习、思考和运用。2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

1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素问・刺热论》论列了五脏热病在发热之前会

在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著作中,总是把“摄生”作出现一些先兆征,并往往表现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出现

为第一要义而置于卷首。《黄帝内经素问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