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治“烦躁”的理论探讨.pdf

《伤寒论》六经辨治“烦躁”的理论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六经辨治“烦躁”的理论探讨

戴维;邹旭峰;王艳;郁保生

【摘要】“烦躁”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伤寒论》所述“烦躁”一症按太

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进行分类,对不能归属六经的“烦躁”,则

按六经变证归类.在证治上,六经的“烦躁”往往兼有本证的特点,而六经变证的“烦

躁”则需分清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在预后和转归上,若正盛邪退之“烦躁”是正

能胜邪之佳兆;若邪盛正衰而见“烦躁”则预示着危重证.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4)011

【总页数】4页(P28-31)

【关键词】《伤寒论》;烦躁;六经辨证

【作者】戴维;邹旭峰;王艳;郁保生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烦躁”一症首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在其

他篇章中亦有相关的描述,如“夫心胀者,烦心短气”、“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指出了因热、胀、痹、火均可导致“烦躁”的产生。

“烦躁”亦是《伤寒论》十分常见的症状,历代医家及学者对其多有阐述,或从病

理上阐述,或从用词上辨析,或从病机上归纳,但均不能充分体现《伤寒论》动态

辨证[1]论治疾病的特色,须知疾病尤其外感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如从太阳病到厥阴病六经方式的传变,是一个由表入里,由阳转阴的动态变化过程,

“烦躁”作为六经病皆见的症状,因此通过六经进行归纳,既是对“烦躁”在六经

病症的证治的动态把握,亦是加深对伤寒六经辨证的认识。本文试从六经辨证的角

度对“烦躁”的证治进行分类,并对烦躁的预后与转归予以归纳。

1.1六经之“烦躁”

1.1.1太阳之“烦躁”病入太阳,外邪郁闭,阳郁不宣,或水气停聚,阻遏阳气均

可致阳气内郁扰及心神而出现“烦躁”。临床多以“烦”为主,多表现为心神的不

宁,并在烦躁的同时往往兼有表证或水气内停的表现。

如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出现“反烦不解者”(原文第24条)乃邪重而药轻,邪郁

不解而致烦。清·魏荔彤云:“恐误认为已传之烦躁,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

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2]或服麻

黄汤出现“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原文第46条)乃服药后,正气得药力

之助,正邪剧争的表现,亦可称“暝眩”。《尚书·说命上》“若药弗暝眩,厥疾

而瘳”以此预示疾病得汗必解,甚则出现鼻衄,病虽有轻重之别,但仍属“阳气重

故也”。又或如大青龙汤之“不汗出而烦躁”乃肌腠郁闭较甚,而里有郁热缘故,

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治其表闭,更加石膏清其郁热。郁热去则烦自解。

总而言之,在太阳病阶段,常常由于邪气郁滞,或郁于里,或郁于表,邪热无去路

而致烦[3]。

若病在太阳,本应发汗解表,反以冷水口巽之、灌之,使得邪热郁内与水相结,

“其热被劫不得去”,造成“弥更益烦”(原文第141条),而成水热互结证。

清·黄元御云:“病在阳分,应当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乃反以冷水

口巽之灌之,皮肤得冷,汗孔皆阖,表热被冷水却逐,而不得外去,弥更益其烦

躁。”[4]治以文蛤散清热行水,烦随水热而解。又如原文第74条:“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证属蓄水兼表,气化不利,津不

上承而致烦。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此二证是在太阳病阶段由于水饮之邪或停于

表,或聚于里,影响了气化而致,治当以祛蓄水为要,水饮化,气化得通,烦症自

除。

1.1.2阳明之“烦躁”病入阳明,阳热偏盛,又阳明经上络于心,故“烦躁”亦是

阳明病常见症之一。如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大烦渴不解”(原文第26条),或

“口燥渴,心烦”(原文第169条),又如大承气汤证之“绕脐痛,烦躁”(原

文第239条)或“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原文第241条),小承气汤证之

“烦躁,心下硬”(原文第251条),调胃承气汤证之“不吐不下心烦者”(原

文第207条)。若阳明热极,不但烦,甚则见手足的躁动。如“若剧者,发则不

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原文第212条),金·成无己云“热大甚于内也”,

亦是热极而躁也。在烦躁的同时往往兼有阳明经腑证的表现,无论是阳明经证还是

阳明腑证之“烦躁”,其治均以泻热而止烦躁。白虎清无形之邪热,承气泻有形之

结热,热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