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意境是

指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

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

个新的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境和象的关

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

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

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碧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

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

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多的

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

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

州”,借用这两句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

进入意境。善于读和鉴赏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

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溪的世界之中。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

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

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可以与之谈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摘编自袁行需《境与象》)

材料二:

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

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

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但是

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

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

定性是什么呢?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

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

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

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

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中国古代艺术不太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影响,追求的是

“妙”o“美”和“妙”有什么不同呢?“美”的着眼点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

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他们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

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刻画得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他们追求一种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比如

中国古代人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李白都写过登高望远的,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

文档评论(0)

藏珠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付费阅读后,再购买,只需补差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