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探索的现代意义.pdfVIP

中医“治未病”理论探索的现代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未病”理论探索的现代意义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其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

不断完善,得以成熟,治未病涵盖身体的各个状态,即未病、欲病、发病而未传

变,及病后未复,其治疗是或未雨绸缪、或见微知著救其萌芽、或料在机先阻截

传变。它涵盖了个体养生防病、指导治疗、及病后调摄的各个环节,对现代预防、

治疗、保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哲学思想,《黄帝内经》;养生防病、指导治疗、

及病后调摄;预防的最高境界;对现代治疗、预防、保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1引言: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其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断

补充完善,得以成熟,治未病说法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1.1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同时也是中医

“治未病”理论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治未病在养生保健、诊断、

治疗方面的记载。如在养生保健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本神》提出“智

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

邪不至,长生久视。”[1]

在诊断、治疗上,《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

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在针砭治

疗手法上《灵柩?逆顺》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

已衰者也。”其中的上工、下工指的是医生的等级,由此看来在春秋时期已经具备

预防意识,并将能否做到防患于未然,料在机先,作为判断医者水平和区分医生

等级的一个标志。

成书于东汉的《难经》对《黄帝内经》进行了补充和发挥,《难经?七十七

难》提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

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

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对于疾病的传变,脏器的互

相影响及在治疗上如何阻截传变等作了描述。

成书于东汉的《金匮要略》,是一部临床辩证论治的专著,在论治方面,重

视预防和早期治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提到“问曰:上工治未

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适中经络,未

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

塞。”[2]说明有病宜早治,治其萌芽,而且高明的医生必须明了疾病的经络脏腑

传变规律,在实践中方能未雨绸缪、料在机先,并能察微知著,先安未受邪之地,

防其加重生变。

成书于西晋的《三国志》涉及了运动养生防病的记载:广陵吴普“、彭城樊阿

皆从佗学。……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记载华佗发明的五

禽戏在运动养生中的实际功效和延年益寿的实例[3]。

可以说,“治未病”思想和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历代不断得到完善。

1.2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成熟

如果说,“治未病”理论在形成之初偏重于疾病的预防,那么随着后代医家在

临床辨证论治上的运用,则标志着它的不断成熟。如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

病论》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

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在个体

养生调摄,疾病早期治疗上具体采取的治疗措施及如何远离致病因素方面对“治未

病”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成书于唐代的《千金要方》一书在论述“治未病”方面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

早治着眼,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

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且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

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宋朝,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提出: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

易愈矣。”也提出有病应尽早治疗,则收效容易的观点。

明朝,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十三》中提出“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

病,治之迟也。早者易,功收万全;迟者难,反因病以败其形。”

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65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