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记》作者是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而存在。《乐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乐记》流传至今共有11篇,本文是以这11篇

作为阐释其美学意义的依据。

一、音乐的演化说

我们所说的“音乐”这个词汇起初是由“音”和“乐”共同发展演化而来的。《乐记》认

为音乐来源于“声”。什么是“声”呢。“声”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一切首先是由于“物”的

作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乐本篇》)“物”是一个

复杂的概念,《乐记》中并没有详加解释。“物”一是指“气”,中国早期哲学认为“气”是万

物的根源。“气”是一种实体同时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

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记·乐象篇》)“物”

一是指物体,如山、水、鸟、虫、鱼、兽等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车、箭等

人工景物。“物”又可以指具有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如古代的农、牧、渔、猎、战争等。《乐

记》认为人心是由于在“物”的作用下才有所感。把“物”作为产生“声”的先决条件,有

一定的唯物论思想,这其中也就暗含了音乐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如果说“物”是产生“声”

的客观条件,那么“人心”则是产生“声”的主观因素。“人心”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人心”

实际上指的就是人性,“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记·乐本篇》)

而真正使“声”产生的是“人心”中的“性之欲”。《乐记·乐本篇》说:“感于物而动,性之

欲也。”在同一篇中又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性之欲”就是“情”,换句话说是“情”

感于物而动,“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记·乐本篇》)“情”是产生“声”的一个主体性、

本质性的因素,而“物”是使“情”感应的、客观的、历史性的因素。“声成文,谓之音”,

“声”经过节奏、韵律的规范和修饰变成“音”。朱良志坚持“性”才是音乐产生的心理根源

的基础,“情”只是在“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乐记》探讨音乐产生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由

‘性’到‘情’,再由‘情’到‘声’的途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静的、不变的、恒常

的。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这是未发的世界,所以渊然自在;未感的世界,所以宁静

不动;它是构成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所以它纯然完备。因而《乐记》说:‘民有血气心知之

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乐

记》所谓性乃是恒常的,而情则是无常的,性是心之本,情是心之‘术’,是心灵应变所显示

的倾向。性虽不变,却有可变之可能;情虽已变,则缘因不变之性所由生。”(《中国美学名著

导读》第24页)朱良志分析的不无道理。他是站在历时性的角度来分析音乐的心理根源的。

人是先有“血气心知之性”,“它是构成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之后,才有“性之欲”即情,

这是无异议的。朱良志又坚持“音乐,生于人心。情动于中,所以有显现的欲望。”(《中国美

学名著导读》第24页)换句话说,他认为音乐产生于“性”,而“情”只不过是将音乐表达

出来的冲动。我认为,这就恰恰颠倒了音乐产生的本质性问题。从历时性的纬度去看音乐的

形成是不准确的,片面的,而应该倾向于以共时性的纬度去分析《乐记》中的音乐形成思想。

“声”的形成动力来自“性之欲”,而非“性”。“‘性’是与生俱来的,是静的、不变的、恒

常的。”“性”是懒惰的、平静的、冷漠的,是难感于“物”的,更不可能“而动”的。真正

促成“声”的形成的是“情”,进而说“情”是构成音乐的本质性的因素,而不像朱良志所说

的那样,“情”只是将已经形成的音乐表达出来的欲望。“性”与“性之欲”本来是交织在一

起,难以分离的。“情”包含在“性”之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也是不为过的,但

真正促成“声”的形成的却是“人心”中的“情”。怎么才能成“音”呢,“声成文,谓之音”,

意思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在“音”的基础上又配以舞蹈则谓“乐”。“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

旄,谓之乐。”(《乐记·乐本篇》)古代的“乐”更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

二、音乐的情感形式

音乐的内容是情感,这在上段已经提及了。“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乐记·乐情

篇》)“乐者,异文合者也。”(《乐记·乐论篇》)爱是植根于人类心性深处的情感,也是音乐

所蕴含的主题。音乐中的情是灵动的、圆融的,“论伦无患,乐之情也。”(《乐记·乐论篇》)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乐记·乐情篇》)。正是如此,音乐才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文档评论(0)

150****79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