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4大学语文(第五版)教学课件第十八讲 中国人的生活.ppt

人民大2024大学语文(第五版)教学课件第十八讲 中国人的生活.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名琰(yǎn),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自小受父亲濡染,博学能文,善诗赋与音律。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后汉书》中有“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的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后,因为“素与邕善,痛其无嗣”,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并让她嫁给了董祀。文姬归汉后,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了话剧《蔡文姬》。《茶经》一则/陆羽饮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茶叶在中国人特别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对茶叶高下的品鉴就自然成为一种雅事。本篇选文是《茶经》上卷中的第三章“三之造”,讲述了采茶的适宜季节、对原料茶叶的择选、茶叶的品质鉴定等。作者从采茶入手,列举茶叶的八种品相,逐一描述,并指出前六种为“精腴者”,后两种为“瘠老者”;继而又指出茶叶优劣最终“存于口诀”,不可固执于品相。《茶经》的诞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在《茶经》中,陆羽借助“茶”这一集天地之灵气的天成之物,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采茶、煮茶、饮茶等一切事宜皆与自然息息相关,将茶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一致,充分体现了“协和圆融”的人文思想。《茶经》被诸多国家翻译流传,《茶经》中“精行俭德”、自我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世界各国的茶文化中,既宣扬了中国茶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国《茶经》和茶文化所放射的文化张力,对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玉川先生烹茶图》(张大千)《茶经》一则/陆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藂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作者简介陆羽(733—804),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性淡泊好学,不愿仕宦,安史之乱以后,致力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被尊为“茶圣”。知识链接1.《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三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一章:“四之器”;下卷六章:“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所论涉及茶叶起源与功用、种茶制茶工具、制茶饮茶方法、茶叶产区分布、饮茶器具与水质要求,以及相关的茶事掌故、名人逸事。各章内容虽有交叉,但大体畛域分明。除技艺内容外,《茶经》还赋予茶事活动以文化内涵,如指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类,所辑录的神农氏到唐中叶的掌故逸事,亦可视为“茶史”。2.明许次纾《茶疏》云:“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其实茶不仅用于婚嫁礼聘,而且在拜师、入会等严肃场合亦以茶为礼,凡此皆不以酒代。借景/计成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较能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计成所作《园冶》中的“借景”一篇对此就有着鲜明的反映。借景,即因借所造建筑以外之景。园林建造中,不把所造某一景观看做一个孤立的个体,而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巧妙利用,使所造之景与周围景观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从而获得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作者从多个方面总结阐发了关于借景造园的艺术理念,这些理念亦反映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家独到的审美眼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迳,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具体来说,“借宜造景”,最关键的是“宜”,因借的目标就是要体现“宜”。只有巧妙利用“地之宜”与“人之宜”,才能创造“人”与“自然”的谐和之景,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也展示了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宇宙观,以及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质。《园冶》堪称我国第一本园林专著,是对历史造园艺术与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