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二单元6.2插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
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
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
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二、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
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
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
诗诗与陆游与陆游、、范成范成大、大、尤袤尤袤齐齐名名,称,称中中兴兴四四大家大家或或南宋南宋四四家家。初学江西诗派,
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
明畅而自成明畅而自成一家,一家,形成了他独具形成了他独具的诗的诗风风,号,号为为诚斋诚斋体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
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
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四、题目解读
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插秧
劳作的情景。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六、全文分析
1.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
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
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
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
“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
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2.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3.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插秧图”?
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头戴斗笠、
身披蓑衣,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
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
得浑身湿透了。
4.“笠是兜鍪蓑是甲”此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
赏析。
结构上,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此句将“笠”比作“兜鍪”,将
“蓑”比作“甲”,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农忙抢种的题旨。
5.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
解?
颈联中的“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
头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
人“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
原因:“秧根未牢莳未匝”。诗歌不如此写,便写不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
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提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