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问题导学高效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问题的推动,知识的掌握离不开问题的思考。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进行导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1]。“问题导学”课堂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以领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采用问题导学的模式与学生形成互动,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构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2]。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以“导学提纲”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合作交流,全班汇报展示,在学生和老师的互相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长时间的磨炼,既有失败的教训,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问题导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导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时,只是简单地通读一下课本,并没有真正读懂情境图、旁白等,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作为引路人,应引领学生读懂、读透教材,设计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导学提纲”的核心部分就是问题的设计,它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导学提纲”设计有思考性、层次性的系列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笔者利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提纲”,成功地讲了一节公开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上课就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46页的内容。笔者提的两个问题是:①读完图中的内容,你们对单位‘1’会有怎样的认识?②从生活中找几个这样的例子,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看作单位‘1’?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认真阅读,深度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学生都积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小组交流完后,在全班汇报展示时,学生举了很多有价值的例子,如:①一个面包;②一支军队;③一条线段;④一箱苹果……其中的“1”都可以看作单位“1”。学生举完例子后,老师接着又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一个面包和一支军队中的‘1’一样吗?”在比较中,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能看作单位‘1’的物体,它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很多个。学生在比较中从本源上理解了单位‘1’的意义。改变了以往他们对‘1’的理解,进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预习和传统意义下的预习不同。传统意义下的预习没有具体的任务安排,没有学习指导,预习效果是不可测的;而“问题导学”模式下的预习是以导学提纲为载体,设计了一些有明确目标、学习任务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主学习,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为后续的汇报展示、合作交流等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导问、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助推剂。没有问题,学生对数学就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问题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要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同时又要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因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少而精,重点放在学生探究的节点上[4]。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数意义”的过程,着眼于“把单位‘1’平均分”这一关键点,精心设置了如下3个探究性问题(如图1)。
图1探究性问题
问题①中,前3个图分别可以用数字4、3、1表示,但最后一个图只能用来表示。问题②中,前2个图分别可以用数字2、1表示,但最后一个图只能用表示。问题③中,第一个图可以用数字2表示,但最后一个图只能用来表示。学生独立完成上面三个问题后,先在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小组4人上讲台在全班汇报讲解自己的做法。小组4人每人负责讲一道题,组长最后做总结发言说:“我们组汇报完毕,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此时,下面就有个学生举手质疑道“在第一个题目中,第四个图能不能用3表示?”让笔者没想到的是,台前的这个小组长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根本不用老师去补充,讲得就很清楚了。他非常自信地说:“不可以,因为这个题目是把一个月饼看作单位‘1’,不是把一小块月饼看作单位‘1’,第四个图显然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一份,所以剩下的3小块就是这一个月饼的。笔者当时激动不已,抓住这一契机,赶紧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更深一层的问题——“那谁来再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说“不满一个单位‘1’时,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笔者又及时追问:“那随便把单位‘1’分一分,就能得到一个分数吗?”此时的课堂气氛就更加活跃了,有些学生不举手就直接抢答道:“必须把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是分数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理解分数意义的最关键的一个知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