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3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真题实战练

03热点应用练

(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大陆裂谷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大量CO?,故裂谷系统的时空演化会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环境气候变化。在地质历史时间尺度上,大陆裂谷长度是变化的。下图是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与理论CO?浓度和实际岩层中CO?浓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CO?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侏罗纪裂谷长度和实际CO?浓度同步增长

B.白垩纪理论CO?浓度低于实际CO?浓度

C.古近纪实际CO?浓度高于理论CO?浓度

D.白垩纪早期理论CO?浓度下降速度较晚期慢

2.大陆裂谷能够改变全球碳循环,是因为(???)

A.板块俯冲带挤压导致碳酸盐变质 B.消亡边界地壳活动较弱难以释碳

C.褶皱山脉抬升导致风化释放碳 D.岩浆上升活动带出地下封存碳

【答案】1.C2.D

【解析】1.读图可知,侏罗纪时期,裂谷长度整体增长,但是实际CO?浓度大幅下降,A错误;白垩纪时期的理论CO?浓度在一段时间内高于实际CO?浓度,B错误;古近纪时期实际CO?浓度高于理论CO?浓度,C正确;白垩纪早期理论CO?浓度的曲线较晚期陡,说明早期变化较快,D错误。故选C。

2.大陆裂谷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岩石,带出大量地下封存的碳,进而导致CO2浓度上升,D正确;此处是板块生长边界,不是消亡边界,且消亡边界地壳活动也较强烈,B错误;俯冲带是消亡边界的地质构造,A错误;大陆裂谷是谷地地形,不是抬升的褶皱山脉,C错误。故选D。

(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由早到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 B.水平挤压——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水平张裂——沉积作用——岩浆活动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4.与图中各岩层形成时期地球演化特征符合的是(???)

A.太古代末期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 B.侏罗纪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共存

C.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 D.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

【答案】3.A4.C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水平挤压形成褶皱,之后经历岩浆侵入形成侵入性岩浆岩,然后发生断裂,再次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所以地质作用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断裂——沉积作用,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形成于新生代,A错误;侏罗纪时期的植物群落以裸子植物为主,B错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C正确;中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D错误。所以选C。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构造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等。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岛屿甲地附近的湖泊可能是(???)

A.堰塞湖 B.火山口湖 C.冰川湖 D.风成湖

6.该岛屿的主要构造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拔时高时低,主要是由于(???)

A.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B.板块抬升和沉降相互作用

C.热胀和冷缩共同作用 D.海进和海退相互作用

7.若要在该岛屿上新建一座城市,从避灾角度看最适宜的位置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5.B6.A7.C

【解析】5.根据图示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陆地形态判断,该岛屿位于印度尼西亚,该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图中甲地附近等高线闭合,地形大致呈锥状,最有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构造地貌,因为该地附近的湖泊可能是火山口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后,由于处在雨林气候区,雨水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使火山高度变低,由于火山继续喷发,使海拔又升高,故海拔时高时低,其受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A正确;由于处于板块消亡交界处,沉降的可能性小,B错误;热胀和冷缩影响小,C错误;海进和海退不会影响较高地区,D错误,故选A。

7.由图可知,甲位于火山口附近,容易受岩浆影响,A错误;乙丁靠近海岸,易受海啸影响,BD错误,丙地势较高,受海啸影响小,且远离火山口,受岩浆影响小,C正确,故选C。

(2024·河北·三模)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档式褶皱。川东地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发育隔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26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