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3、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①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②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2)西医鉴别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应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常见继发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
(二)证候诊断
1、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滑泄,耳鸣;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弱。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霜、牛膝、龟板等。
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半夏、橘红、白术、天麻、陈皮、茯苓、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等。
3、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桅子、黄芩、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杜仲、夜交藤、茯神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
1、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亏虚型。
银杏叶丸或杏灵分散片:适用于兼血瘀型。
松龄血脉康胶囊:适用于阴虚阳亢型。
2、中药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或丹红注射液,适用于血瘀型。
舒血宁注射液,适用于血瘀型。
血栓通注射液,适用于血瘀型。
血塞通注射液,适用于血瘀型。
疏血通注射液,适用于血瘀型。
醒脑静注射液:适用于痰浊壅盛证。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耳穴埋豆:常用穴:耳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神门、耳尖。
2.穴位注射法:取双侧足三里、丰隆、曲池等。
(四)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合理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五)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通腑等。
三、难点分析及解难措施
眩晕病易反复发作或发展成中风的可能性较高,所以防止病情反复或发展成中风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解难措施:
入院后向患者进行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监测血压,定期就诊。
2、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患者若出现眩晕头胀,面赤头痛,肢麻震颤,甚则昏倒等症状,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必须严密监测血压、神志、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的变化,以防病情突变。
3、眩晕(高血压病)病理基础变化的特征之一是阴阳失衡,“以平为期”是治疗眩晕病的主要目的。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非短时间可以达到,坚持长期辨证用药,调整阴阳,避免突然停药,才能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或发展成中风。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1、中医证侯学评价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证候计分下降≥50%)
2、病病情评价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HealthOrganiz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