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DBXX/TXXXX—XXXX
社鼠鉴定方法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常见鼠种社鼠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对社鼠的形态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N/T4968.1-2017常见鼠类鉴定方法第1部分:通用规则
SNT/T5454-2023病媒生物形态学鉴定标准编写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基本信息
拉丁名:Niviventerconfucianus(Milne-Edwards,1871);别名:北社鼠、硫黄腹鼠、刺毛灰鼠、孔氏鼠、白助理鼠、黄姑鼠、白尾鼠等。
分类地位: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白腹鼠属(Niviventer)。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
5形态特征(参见附录B)
5.1社鼠一般形态特征
5.1.1外形
体重50-85g,体长约125-195mm,尾长约154-255mm,后足长约28-35mm,耳长18-24.5mm。
5.1.2毛色
背毛棕褐色,夏毛杂有刺状毛,但没有针毛鼠的多;冬毛柔软或杂有刺状毛;头、颈两侧及体侧黄褐色调较为鲜淡;腹毛直至毛基全为硫磺色。背腹毛在体侧分界明显为其重要形态特征。尾两色,分别与背腹毛色相似;尾端部、脚趾部都为白色。尾端毛较长,通常呈白色,是外形上与针毛鼠(其尾末梢非白色)的主要鉴别特征。前后足背面中间有或无暗褐色。
5.1.3头骨形态特征
2
DBXX/TXXXX—XXXX
颅骨狭长,颧宽为颅长的37.7%~44.7%。吻细长,约为颅长的1/3。鼻骨甚长,约为颅长的38.8%,其前端超出前颌骨和上门齿前缘,其后缘略超出前颌骨后端或略为被前颌骨后端所超出或约在同一水平线上。眶间狭窄,宽约为颅长的13.9%~15%。眶上嵴很发达。脑盒不大。颅顶不呈明显的弧形。门齿孔后端几乎达第一上臼齿前缘基部水平。腭骨后缘接近平直。听泡较小,长约为颅长的14.6%~15.1%。
5.2鼠科的特征
体中小型,呈典型鼠形,体无棘毛;前后肢正常,趾不减少;尾轴圆形,尾较长,长于、等于或略短于体长,覆有毛或小鳞片,尾毛不蓬松。颊齿每侧3/3,无前臼齿,臼齿咀嚼面第一和第二列横齿嵴有3个齿突排列成3纵列或连成横板状。
5.3白腹鼠属的特征
体型大鼠状,背毛与腹毛分界明显,颧弓高接头盖骨,头体长小于250mm,头骨门齿孔长,门齿深黄或橘黄,颅全长小于50mm,臼齿齿冠不明显高,颧板或多或少凸,没有突起的前脊,没有深凹的前缘,颅全长通常大于30mm,后足长小于40mm,后足长通常大于30mm,后足第一趾不对称,有1个爪。
5.4社鼠的鉴别特征
社鼠为中等体型鼠类,耳大且薄,呈暗褐色,前折可覆盖眼部。身体背部毛色根部为灰白色,末端棕色,常夹杂黑色毛。背毛冬季较柔软,夏季有发达刺状毛,腹部为淡黄白色,胸部中央偶有一黄色斑,腹背之间分界线明显。尾部长于头体长,覆毛,通常上下两色,上部深棕色,下部浅白色,尾端为完全白色。雌性乳头4对:胸部2对,鼠蹊部2对。
5.5结果判定
成体形态特征符合5.1和5.4,判定为社鼠。
3
DBXX/TXXXX—XXXX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社鼠重要生物学信息
A.1生活习性
多栖居于植被丰富的山地森林、灌丛、茅草里、溪旁草丛中或农田旁的杂草间、岩石缝、荒地及菜园等处。洞穴随环境而异,有2~3个洞口,窝巢以树叶、细枝铺垫。喜攀登,偶有筑巢于离地表3~5m的高处者。夜间活动为主,季节性迁移不明显。冬季食物缺乏时偶人村镇盗食。取食各种坚果、嫩叶、农作物种子、幼苗和昆虫等。春末夏初繁殖最盛,每胎4~6只,多者可达9只。
A.2分布
国内:我国分布甚广,见于除新疆和黑龙江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以南各省数量较多。
国外: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印度、尼泊尔、中印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
A.3医学重要性
与恙虫病、假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莱姆病、血吸虫病等流行相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