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整龟》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
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举龟》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皇龟》一篇二十世纪优秀童话作品,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蕴涵哲理,
引人入胜,它将语文知识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很适合培养学生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及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小学时对想象能力做过培训,本文的内容又极其生动,所以,体会文章的
构思及想象的特点,应该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能
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
人生态度。”的要求,使学生在领略作品内涵的同时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目的让学生了解童话特点,欣赏品味整龟这一形象,培养学生的
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Q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想象,激活学生思维为重点,以阅读、讨论、设
疑,回答的方式为主,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气氛,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整
个教学过程以课堂讨论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竞争、表演,分角色朗
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聚龟》一篇优美而含义深刻的童话作品,同时,作为文学作品,也留下了
诸多“悬念”、“疑点”,或者说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思考空间。在新课改的理念的
指导下,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的情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尽可能多地探究、
挖掘出精深的思想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小乌龟,
它就是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笔下的《蟹龟》。(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感知“形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请学生用一、二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3.思考“隼”的含义?在课文中找到体现“举”的语句勾画下来。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行朗读课文,并在书上作必要的圈
点、勾画,在空白处作批注)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犁龟的形象】
(二)理解“形象”
请你说说这只犁龟与《龟兔赛跑》中小乌龟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点呢?
(发纸给学生,小组边讨论边写,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越细致越好)
(小组派代表回答,互相补充不完整之处。)
【通过比较,学生对犀龟的认识更进一步。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的思维也得
到一定锻炼。学生合作的氛围也很浓】
(三)感悟“精神”
1.你今天认识了怎样一只小乌龟?(讨论回答)
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懂得了什么道理?让我们从古今中外名言
警句中寻找答案来共勉吧。(学生讨论回答,并让学生记在书上)
【整龟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成为立体。学生对举龟的品质认识过程
中,自己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三.延展训练
课文结尾,小乌龟可能遭到猴子的嘲讽,他会怎样回答呢?请你发挥想象能
力为猴子、举龟设计一段对话,注意抓住蟹龟的个性特征,体现“51”的精神。
(小组讨论,并分角色表演)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对里龟的形象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
识。]
四.延伸思考
1.小乌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犁”过一回的例?请你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你还有问题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吗?大胆提出来吧!
(学生再次关注课本,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疑问)
【联系生活的实际,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习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