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湖南省岳阳市市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荆轲塔,在河北易县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燕昭延①郭隗②,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原本再现的。
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竟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矐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铎,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郭隗:郭隗(wěi),战国时燕国(今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燕昭王客卿。②庸保:庸,受雇用,出卖劳动力。保,仆役。
10.文章第一段以一句成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4分)
?
?
?
11.请你想象一下,当年李白作《古风》时的心情是怎样的?(6分)
?
?
?
12.作者是否赞同太子丹让荆轲刺秦王?你从哪几句原文看出来的?作者赞同什么?(6分)
?
?
?
?
1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围绕荆轲塔进行了哪些断想。(6分)
?
?
?
?
?
参考答案:
10.(2分)交代了荆轲塔的地址和修建原因。
11.(6分)作“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的心情是对燕昭王礼贤下士的赞成和对郭隗得遇明君的羡慕;(2分)“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则表现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2分)
12.(6分)不赞成。(1分)从下面两句当中可以看出来:一是“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2分)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2分)作者赞同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1分)。
13.(6分)燕昭王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赞叹;(2分)对荆轲刺秦王当时场景的回忆和看法;(2分)高渐离后来的情况等。(2分)
?
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他自称“其庸”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如今,先生飘然而去,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这位自称“稻香世家”的读书人似乎就是为学术,艺术而生的。他童年饱受苦难,几度失学,10岁开始下地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窘迫到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天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叶君远说:“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间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读《史记》,他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几次去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