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宪法”民主原则的当代意义_韩大元.pdf

“五四宪法”民主原则的当代意义_韩大元.pdf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卷第3期2024年7月

Vol.3No.3July2024003~017

·主题研讨:“五四宪法”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创制宪法观·

2024751954

编者按: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年)(以下

简称“五四宪法”)颁布70周年。在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后,中国共产党

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建构一个全新的民族国家,同时为国家治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

国理政制度体系的基础。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完成了我国的国家基本制度、国家

组织机构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重大体系的奠基。中国共产党通过“五四宪法”,确立了国家政

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等根本的国家形式。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五四宪法”不仅是全过程

人民民主的制度产物,同时也建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载体;在国家组织机构体系上,“五四

宪法”不仅解决了“国家目标、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国家权力体系的建构问题”,也为国家机构组织

法的探索和形成奠定了根本法基础;在国家形式上,“五四宪法”不仅通过静态的条文体系奠定了

央地关系的基本规范结构,更在动态实施的过程中为中国特色的央地关系实践探索了初步的制度

路径。尽管“五四宪法”因为诸多历史原因被冠以“过渡宪法”等称谓,但它对新中国国家建构和

制度创制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刊组织并邀请宪法学界三位知名学者,围绕“五四宪法”

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进行理论阐释,以期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构建新中国政治制度过

程中的宪法观,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D911A2097106020240300315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五四宪法”民主原则的当代意义

韩大元

“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党领导人民自主地运用制宪权而制定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与时代性。在纪念“五四宪法”制定7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全面回顾和梳理

“五四宪法”的制定历程,准确把握“五四宪法”的核心精神,同时认真总结新中国宪法实施的成就,

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发展道路。“五四宪法”在制

宪理念、制宪内容与制宪过程中以民主原则为基础,体现了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毛泽东在

1954年6月14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五四宪法”草案的“原则基本上

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①解析“五四宪法”制定与实施的成功之道,离不开对民主原

则的解释与建构,需要从理论上诠释“五四宪法”民主原则的当代意义,在宪法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

民民主。

作者简介: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3

··

2024年第3期

一、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中体现的民主

对宪法草案①进行全民讨论是“五四宪法”民主性的重要特征与基础。毛泽东在宪法起草工作计

划中曾提出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宪法草案后,交全国人民讨论四个月(实际进行了三个月),并根据全国

文档评论(0)

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