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VIP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晚期作品,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访问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作者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又无力抗争,只好寄希望于构设理想。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落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上。至于《桃花源记》,在对首尾错位、文质错位和虚实错位的剖析中,我们得以梳理文章曲折的叙事、朴素的理想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复述,品文赏景,品味桃源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语言风格;

2.通过对比悟读,读人悟韵,探究古人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悟情怀。

设计思路

一、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带有“桃花”的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

二、多角度朗读,品桃源之美

(一)多角度品读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圈点勾画。

1.品自然之境:自然景象之美

明确:“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2.品生活之境:生活情境之美

明确: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3.品人文之境:人物和谐之美

明确: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明确:“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二)品理想之境

1.比读:

《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

明确: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自给自足、无人收税;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可以看出人们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2.小结: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

三、知人论世,辨桃源之真

桃花源如此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却消失了。这么美的桃花源,真实性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还是一篇纪实之文,但诗人韩愈在《桃源图》这首诗中却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你认为桃花源是真的吗?

(一)讨论

我们来试一下,一部分同学是纪实派,另一部分同学是虚构派。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二)探究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如果把桃花源称为“世外的话,渔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世内”了,内外有什么区别呢?

材料补充: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材料,和老师一起完善桃源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比:桃源内外,两重天地。

明确:作者虚构的背后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战乱频仍的环境里,对人民的苦难有切身体会却无法改变,只能借助创作,通过内外对比,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四、推本溯源,探问津之路

余秋雨说,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我们知道桃花源是虚构的,那么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他们不知道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后人要写桃源?

让我们重走一遍渔人走过的道路,请同学们圈画出时空转换词,小组讨论,来到每一个路口,你会想什么?

(一)明“舍意

便舍船,从口入。

不舍,不得,舍是另外一个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会限制你。陶渊明有典型的道家气质,我们要透过文字看到他的哲学。

(二)洞“豁”理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生命中有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刚开始学写作,刚开始写书法,乃至于刚开始与人交往,在门外的时候都很兴奋,可是进去以后,会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阶段,你觉得很紧张,甚至不能呼

文档评论(0)

180****10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