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外泌体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docx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外泌体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研究杂志2024年9月第53卷第9期·医学前沿·

·29·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外泌体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

陈星王玥潘元灿张佳慧陈栋张甘霖王笑民

摘要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nm的细胞外囊泡,介导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在肿瘤增殖、迁移、耐药及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伏邪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因,具有隐匿性、伏而后发、易于流散等特性,其致病特点符合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外泌体与伏邪在病邪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具有相关性,本文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分子相结合,探讨外泌体与伏邪理论在肿瘤中的作用,为阐明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肿瘤的预防与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外泌体伏邪理论肿瘤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9/j.issn.1673-548X.2024.09.007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中体积较小的一种,直径为30~100nm,通常呈现“杯盘状”形态[1]。外泌体含有其亲本细胞特异的核酸与蛋白质,参与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信号转导。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介导了肿瘤免疫逃逸,并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及耐药性的发展,肿瘤外泌体内容物如miRNA等,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用作诊断标志物和疾病进展的指标[2,3]。现代中医认为,肿瘤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毒、痰、瘀”,四者相互夹杂、相兼为患,伏邪致病的演变过程,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与特性相符[4,5]。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外泌体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能够深刻的从中医角度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一、伏邪探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为对伏邪致病的最早论述,受限于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直至东汉时期,伏邪才在《伤寒论》中成为独立概念,即“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之后的历代医家将与伏邪相关的概念统称“伏气”。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今邪在半表半里……邪气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渐退。”此为伏邪的首次明确提出。而后伏邪理论快速发展,清代刘文范在《羊毛瘟疫新论》中提到:“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

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陈星、潘元灿、张佳慧、陈栋、张甘霖、王笑民);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玥)

通信作者:王笑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wangx-iaomin_bhtcm@126.com

邪之气,疾病之源也。”指明伏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6]。近代医家将伏邪定义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广义即指一切伏而后发的邪气,如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

二、伏邪理论与外泌体的相关性

1.伏邪与外泌体均具有隐匿性:伏邪既是中医常见的病因病机,也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其中“伏”指一种特定状态,含义为隐匿潜藏,由此可见,邪气潜藏,病位隐匿为伏邪的首要致病特征[7]。《伏邪新书·序》言:“邪机深伏,病根深藏,非若新感易于辨识,易于祛除也。”指明伏邪侵犯人体,在疾病新感之时易于驱邪外出,否则伏邪病机潜藏,隐匿难求。庞安石在《伤寒总病论》中提到:“其即时成病者……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

文档评论(0)

资源共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4202023000001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