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96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5.7.2塑料增强与橡胶补强
在橡胶中添加炭黑等补强剂,可以显著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称为橡胶的补强。除纤维增强外,晶须、云母等,对塑料也有增强作用。第97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6共混体系的其它性能
耐老化性能、电性能、光学性能、阻隔性能、透气性能、表面性能、阻燃性能等。6.6.1耐老化性能
耐老化性能包括热老化、光老化、全天候老化等。热老化来源于聚合物的热降解。光老化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主链上含双键的聚合物易于发生老化。第98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6.2电性能
第99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6.3光学性能
包括透明性、表面光反射性等。
透明性以可见光的透过率来表征。聚合物共混物的两相体系,大多数是透明性较低的。制备透明的聚合物共混物,首先基体材料要采用透明的聚合物。其次,各种添加剂也要不妨碍材料的透明性。当两种聚合物的折光指数相近时,聚合物共混物两相体系也可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若两相体系的两种聚合物折光指数相差较大时,则会具有珍珠般的光泽。譬如,PC/PMMA共混物就是有珍珠光泽的共混材料。第100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6.4透气性
材料的透气性,又称为气体渗透性。(1)气体阻隔性与阻隔性薄膜
气体渗透性极低的材料称为“气体阻隔性材料”。(2)选择透气性的保鲜膜气体在高分子膜中的透过性,决定于气体自身的特性和高聚物的自由体积。HDPE/SBS(3)透气薄膜透气薄膜被称为“会呼吸的薄膜”,既有透气性又有防水性,通常将透气薄膜与无纺
布复合,用于各种既要求透气,又要求防水的场合(TPU)。第101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6.5阻隔性能
阻隔性能是指聚合物材料防止气体或化学药品、化学溶剂渗透的能力。阻隔性能好的材料称为阻隔材料。其中,气体渗透性极低的材料称为“气体阻隔性材料”。6.6.6表面性能
材料的表面性能,包括表面张力、表面硬度、表面光学特I生、摩擦性能、表面电性能等。第102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习题1.试述影响共混体系熔融流变性能的因素。2.试述按冲击韧性对塑料基体的分类方法及该分类方法的意义。3.简述弹性体增韧塑料体系的结构形态对增韧效果的影响。4.简述非弹性体增韧与弹性体增韧的区别,以及非弹性体增韧的优势。5.对于PVC等脆性基体,如何进行非弹性体增韧?第103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感谢大家观看第104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5.2.2界面空洞化理论
当塑料材料受到冲击发生断裂时,冲击断口的两侧会出现白化现象。该白化区域会随着裂纹的增长而发展扩大。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空化空间”。对于聚合物两相体系,这种空化空间可以以两相界面脱离形式存在。两相界面脱离而产生的空洞化,对于增韧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机理即为“界面空洞化”理论。
第64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当塑料基体产生银纹时,也会产生空洞,产生应力发白。但银纹中的空洞是产生于塑料基体内部,而“界面空洞”则产生于橡胶颗粒与塑料基体的界面之间。此外,银纹现象主要出现于脆性基体,而“界面空洞”造成的白化现象可出现于准韧性基体。“界面空洞”产生的白化现象出现在裂缝附近的过程区内,过程区的厚度为h。增韧改性的效果与过程区厚度有关。h愈大,增韧改性的幅度也愈大。
第65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PC/MBS共混体系界面空洞化可阻止基体内部裂纹的产生,同时可使PC基体变形时所受的约束减小,使之易于发生强迫高弹形变。界面空洞化以及随之产生的强迫高弹形变吸收了大量能量,使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高。泊松比?为在拉伸试验中,材料横向单
位宽度的减小与纵向单位长度的增加的比值。
第66页,共104页,星期六,2024年,5月6.5.2.3橡胶粒子空洞化理论“空洞化”不仅产生于橡胶与塑料的界面,而且可以产生于橡胶粒子的内部。在对这一现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橡胶空洞化理论。在橡胶增韧塑料体系中,橡胶粒子内部的“空洞化”早已被观察到。产生于橡胶与塑料的界面的空洞化属于“黏合破坏”,而产生于橡胶粒子内部的空洞化则属于“内聚破坏”。近年来,橡胶粒子空洞化的作用受到增韧机理研究者的重视。第67页,共104页,星期六,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