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docxVIP

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解读

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课标解读: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影响、政治变动情况,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视角分析,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知道老子、孔子的学说和孟子、荀子等人主要思想,再此基础上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民族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的重大变动,这一时期的列国拓疆、华夏认同、小农家庭经济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以及大一统观念的逐步确定,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核心关键就是“大变动”,通过设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个子目,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民族关系上的重大变动,这四个子目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同时,本课还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概念。

学情分析

已知: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等史实,对本课涉及的春秋战国大变动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未知:高一学生尚未全面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且本课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各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学生难以理解史实背后的深层逻辑关联和春秋战国的大变动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作用。

想知:高一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思维活跃,对于思考历史发展背后的因果关系有着一定兴趣。

能知: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到抽象水平,能考虑事物的发展变法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对因果关系做出初步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地图和史料,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繁荣等基本史实,理解华夏认同产生的原因,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的大变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通过教材和史料分析,学生能够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动对上层建筑的变革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动,学生能够理解其对于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作用。(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变动的必然性(变法的原因)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大变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春秋战国大变动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教学策略设计

主题立意

本课程设计以学习目标和课标要求为导向,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教学。其一,围绕唯物史观的相关概念,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分析本课重点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二,围绕本单元的大概念,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大变动为其建立奠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和民族基础。

本课程将围绕春秋战国的大变动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采用问题链形式,整合教学内容,以四个板块开展教学,分别是纷争中趋一统,交融中求统一,变法中阶级易,争鸣中存共鸣,力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精准落地。

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通过整合教材与史料探究、教师讲授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史料研习,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教师讲授】对比春秋开始至秦国建立这两个时间截点在疆域状况、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民族观念上的变化,简要讲述春秋战国发生了大变动,在此变动中孕育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分享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春秋战国的大变动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一、纷争中趋一统——政治之变

思考一:诸侯纷争下政治混乱有什么变化?

【出示史料】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材料二: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

材料三: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资治通鉴》

【答案预设】礼乐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321342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