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十单元第25讲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VIP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十单元第25讲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5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解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原因

①现实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

经营方式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购销体制

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

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误区警示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图示解史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6.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全面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参与经济全球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概念辨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区别

两者虽然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但区别明显:从地域分布上看,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从面积上看,前者小,是从城市中划出的一定区域;从经济发展特点上看,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oyoce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年轻人,不能太心急。稳打稳扎才能脚踏实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