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时空坐标;【名词解释】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材料一: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而国用足。——《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可守。——《汉书》
材料三:(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史记·匈奴列传》;无为而治奠定强盛基础,
现实困境要求政策转向。;阳谋!无法拒绝的推恩。;(2)加强君主专制:设置中(内)外朝制度。
①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近臣机构(中朝决策),抑制相权(外朝执行)。②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③任用布衣丞相,(起用平民儒生)为相,降低丞相威信。④频繁更换宰相,减短任职时间。
;(3)选官制度:察举制
①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
②标准:孝廉、茂才、廉吏等科(品行和才干、议政能力)
③作用:从地方选拔人才(自下而上),拓宽人才选拔范围(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提供管理人才,巩固统治。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容易形成集团。
;(4)监察制度:设置刺史制度,加强监察。
设13州刺史:每年奉命巡查,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颁布地方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历史背景:与匈奴的战争导致汉朝财政困难,急需解决;经济放任政策下,工商业主与国争利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并助长分裂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桑弘羊等人经济政策的影响。
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巩固中央集权
措施:食盐官营的办法是官制、官收、官运、官销,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材料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下面是对话的节选。;示例: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
桑弘羊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贤良、文学之士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
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它启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既有政策进行适时地反思与调整。;(1)内容: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③“三纲五常”道德标准,维护统治
④“施行仁政”“德刑并用”(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矛盾;【补充:选必1】汉朝法律实践的特点:“春秋决狱”/“引经决狱”;(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文明。——摘编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减压前行,阳光心态走过高考——高三心理疏导主题班会-高中主题班会优质课件.pptx
-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导言课课件.pptx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3.2 学习成就梦想(课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pptx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pptx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统编版2019).pptx
- 第14讲 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 第11课 ”华天物宝,文运昌盛“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 第1讲 第二篇: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特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统编版选必融合).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