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

《回延安》

课型

预习课

课时

1

学习

目标

按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糜、馍”等字音并理解其含义。

2.以该诗为蓝本,了解该类诗歌的特点,了解诗人及该诗歌创作背景等文化常识。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特点,并尝试梳理出诗歌的叙事线索。

学习重点

1.会读、会写“盏”“糜子”“油馍”等字词。

2.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了解时代背景。

学习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理清诗歌线索。

设计亮点

歌曲导入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歌曲导入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文学常识

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诗人、剧作家。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1940)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和丁毅纸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文体: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一个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数。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感情上一般奔放热情,具有抒情性。

四、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出声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

2.感受节奏。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ǔ)糜子(méi)

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

五、再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表达了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表达了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表达了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六、作业布置

1.课后读读写写一音三汉。

2.课时练自主预习部分。

认真聆听

聆听、积累作者及文体知识。

朗读课文,

明确字音。

朗读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

作品及文体知识

正音

锻炼学生朗读水平,感受作者回延安的激动心情。

3

5

15

17

板书设计:回延安

“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课后反思:

课题

《回延安》

课型

探究课

课时

2

学习

目标

1.学习比兴、拟人、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独特的民俗内涵。

学习重点

1.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设计亮点

视频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视频导入

播放有关延安的视频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回读诗歌,探究问题

1.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作者对延安的那种深沉、热烈的爱。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传达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同学们回读诗歌,分析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可从比兴、修辞角度分析。)

明确: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面描写等描写手法。

比兴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运用比的诗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完没了。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

运用兴的诗句:

“树梢树枝树根根”——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的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家的意思。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zycx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