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2024-2025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届七宝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

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名句填空(5分)

(1)______,一夫当关,______。(李白《蜀道难》)

(2)李密在《陈情表》结尾处,运用典故表达对晋武帝的报答与感激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重新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指把人当作一个道德实践的主体来看待,把知行合一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一原则的核心就是理性

②因此不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理论最后都要落实到城邦公民的教育上,都以培植理想的道德主体或实践主体为目标

③“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格言在希腊时代曾被看作最高的道德原则和哲学目标

④一个人只有具有对德性的正确知识,才能够正确地行事

⑤而他们所指的理性又是人对德性的知识,即所谓的“德性即知识”

A.③①④⑤② B.④⑤②①③ C.③①⑤④② D.④②⑤①③

3.下面是某杂志征订启事的片段,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3分)

【甲】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特色鲜明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乙】希望读者积极订阅。【丙】请在订单上写明手机号码,【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处不得体(1分),应改为:______。(2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列作品,完成第4-8题。(16分)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

段德智

①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②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

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

④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

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同理,勇也不仅是血气之勇,而且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勇气,义也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公正,而且也是一种人道上的公正,礼不仅是恪守祭祀仪式,而且也是伦理行为方面的彬彬有礼,而信则基本上是人际交往中的可信赖性。

⑥而这正是孔子把“践仁”作为君子终极承担和终极献身,宣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根本缘由,这也正是孔子宣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根本缘由。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⑦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

⑧孟子并不轻生,他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⑨孟子的“舍生取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3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