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
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
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
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
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
存在空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
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
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
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
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
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
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
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
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O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
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
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
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
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
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
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
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
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
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
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
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
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
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
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
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
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
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
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
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
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
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
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
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
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
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
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
中国城乡人才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合成氨生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pdf
- 2024年A特种设备相关管理(A7大型游乐设施)试题库附答案 .pdf
- (苏教2024版)生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知识点汇总+练习 .pdf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pdf
- 广州银行广州分行社会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pdf
- 2025届新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pdf
- 国开(河北)2024年《劳动合同法(本科)》形成性考核1-3 .pdf
- 基于“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创新 .pdf
- 读后续写练习写作指导与范文:吉他比赛--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写作专项 .pdf
- 三年(2022-2024)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全面依法治国(解析版) .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