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湖北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
·学术聚焦
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化、创造力与文学性
杨丹丹
摘要:学界对人工智能写作普遍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缺乏创造力和文学
性。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文学机器”理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从
“文学机器”到“机器文学”表征了文学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互动。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写作既更
新了已有文学经验和知识,又为文学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势能、方法和路径,在宏观和微观
层面都展现出明显的创造力。因此,人工智能写作的文学性不仅集中在文学语言和形式层面,更
在于人工智能技术激活和重塑了文学性,而文学性又为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了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技术化;创造力;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I04;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24)04-0028-10
[7](p94)
人工智能写作以新的发生语境、创作主体、写类型化以及重语言技巧而非深层蕴含”等问题
作观念、写作方式和审美形式,不断重塑文学固有仍是人工智能写作无法突破的瓶颈。但也有刘方
的写作规则和生产机制,甚至解构了文学写作的基喜、钱翰、陈楸帆等论者看到人工智能写作的新特
本逻辑。但学界对此保持高度警惕,认为人工智能质和未来性,认为其“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科技美与
技术的无限扩张和对文学的强行介入,推使文学走文学美、生态美与生命美的有机融合,必然需要以
向歧路:文学创作目的变得难以预测,文学内容超‘大生命审美观’为统领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审美
[8](p139)
出人类认知范畴,并带来信任冲突和伦理困综合研究”。从学界研究内容、价值立场和学
境。[1](p179-188)人工智能技术也因此成为新的“文学终术观点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肯定、接纳,还是批判、
结论”和“文学危机论”的重要推手。“一些悲观者再排斥,抑或是客观中立,学者们大多将人工智能写
一次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甚至提出,在21世纪成看成一种新事物,针对的是其呈现出来的一系列
诗人会‘灭绝’的说法,而机器人即将代替人类进行“新问题”及其衍生的“新特征”。因此,论者们的阐
[2](p77)
文学创作。”同时,一些论者试图从人工智能写释本质上是一种证伪活动,或者为其寻找例证,建
[3](p189-195)
作主体的拟人性、人工智能文艺与传统文艺构一种逻辑自洽;或者发现其无法解决的内在症候
[4](p56-67)
的本质差异、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化特和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解构其立足根基;即便是
[5](p43-46)[6](p100-106)
质和审美移植等角度,证明现阶段人工中立者也需要在技术与文学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智能写作仍无法达到人类文学的高度,并达成一种很少有论者意识到,人工智能写作是历史上某个悬
共识:“AI文艺带来审美的多重困境,作品的同质、而未决的文学问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的显
收稿日期:2024-01-18
作者简介:杨丹丹(1980—),男,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新乡,45004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本体研究”(20BZW175)的阶段性成果。
·28·
现。或者说,人工智能写作暗含一个旧的文学问构二者对话的可行路径,而且需要确认文学作品是
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赋予其新表象。那么,人开放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因为,只有文学信
工智能写作指涉的这个文学问题是什么?人工智息交流和语义表现机制与其他信息交流和语义表
能技术能否为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又是否能为现机制相同,才可以实现信息的自由交流。“这些拥
人工智能写作的创造力和文学性赋能?从本质上有内涵语义的符号可以被
- 乡村振兴、双碳、储能、绿色金融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