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说明文阅读专题知识点总结+真题练习
专项4-说明文语言分析
知识点详解
【相关知识点】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先决条件):
说明文常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
常见体现准确性的词语:
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表限定时间:目前、自古以来、迄今为止等
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表质地的词语:软、硬等
表数目的词语:十几、几十、差不多、左右、多、有余等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打比方、摹状貌、拟人):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状貌,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或通俗或深情地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
【常见题型】
1、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加点词好在哪里?
2、句中加点词能否删/换?为什么?
3、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
4、“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的具体指代。
【答题方法】
1、题型1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词的意思/作用是……,在句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2、题型2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不能。因为XX词的意思/作用是……,在句中说明了……,若删去/换后,句意就变成……,和实际情况不符,“XX”(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题型3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言辞优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题型4答题方法
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典型例题精练】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请分析第⑥段划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