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36卷第2期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ENGINEERING(SOCIALSCIENCEEDITION)Vol.36No.2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赵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
基础上,运用熵值法、Moore值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GMM检验等方法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及两者的关
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
升趋势,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
变,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产城融合视角可以
实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6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18(2021)02-0021-0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对社会持续健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最早以产业转移为主题
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新常态推动高质的区域发展规划。201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区域生
量发展的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产总值25359.6亿元,占安徽省经济总量的68.33%,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产业结构动态调2010年的65.56%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区域城镇
整会引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化率达到59.18%,比同期安徽省城镇化率55.81%
济各部门的重组和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高出3.37个百分点;区域内三次产业产值占比依次
效益提高,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为新型为5.92%、42.57%、51.51%,同期安徽省三次产业
①
城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产值占比依次为7.86%、41.33%、50.82%。直观
前提,是释放经济内需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传数据对比显示,皖江城市带经济集聚程度有所提
统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人地关系不匹配、资源消耗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比重日趋合理,
过度、环境承载力下降、城乡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不已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安徽融
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型城镇化是适应经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阵地。皖江城市带在规划
济高质量发展总体特征及方向的有益探索,旨在实之初就致力于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城
现城乡统筹、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市带,旨在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
发展的目标。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产业结构历经10多年的发展,皖江城市带区域内产业结构调
的支撑和带动。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整和新型城镇化是否实现了同步协调发展,两者的互
的互动机制,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对实现产城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