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多专业创新范文12篇(全文)多专业创新范文(精选12
篇)
多专业创新第1篇
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传媒教育论坛”专访吉林工程技
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院长陈少志教授,希望给我们以更多
启示。
传媒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中国传媒科技》:您对未来5年传媒业及传媒教育发展趋
势的看法
陈少志:在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
信息4.0时代席卷全球,在改变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使整个
信息传播生态链发生巨变。自2009年起,国家先后出台系列文
件,鼓励以党报党刊、电台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必须以改革创新
精神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政策引领,是加快传媒产业融
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启动力量,而行业推动,更是推动传媒产业
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与执行者。目前经济实力较雄厚、传统媒体
影响力、传播力较强、体制机制灵活的北京、上海、广东、浙
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发达地区少数媒体已经走出各自的媒
体融合特色道路,进入了跨界融合、跨行业融合、跨资本融合阶
段。未来五年,将是传统媒体大变革、大动荡的五年,也可能是
传统媒体浴火重生的五年。在互联网+时代,对媒体的未来趋势
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都是有害的。
互联网在颠覆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同时,也使整个传媒业发
生了激烈的动荡。传媒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技术的竞
争,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数
量高达500万。而从全国开设与传媒相关专业的高校来看,按照
每年3万人的培养速度,也远远满足不了传媒行业的需求。面对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人才培养滞后甚至脱节产业发展的
严酷现实,站在为行业产业发展服务的角度,树立新媒体人才培
养理念、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新课程体系、强化教
材和实践基地建设,建构全新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模式,不仅是当
前传媒教育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更是未来广大高教与行业企业同
仁共同努力完成好的根本任务。
纵观国外传媒教育,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特色。比如在教
育理念上,注重培养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和理论素养的复合型
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体现新媒体教育的学科交叉特征,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综合素质、基本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
在师资建设上,注重教师业界背景,在教学模式上,注重与行业企
业的密切合作等等。
业界精英担任导师注重实训操练
《中国传媒科技》:贵院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
法、实验室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对外合作及科学研究等方面
有哪些变革思路及举措?
陈少志: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传
统媒体人才的知识能力被解构了,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
养,不能完全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未来传媒人才还应该具
备新闻媒介素养加媒体技术,是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的新闻人才。
新闻专业素养、新媒体技术、新闻媒体经营管理和营销,以及完
成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课程体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占比在90??上,是传
媒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我校早在10年
前,就成立了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有学界专家,传媒业
领导、一线记者、编辑。每年召开专门研讨会,对传媒人才的核
心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保证所设课程与相关的核
心能力相对应。为防止课程与业界所需脱节,每学期都聘请业界
精英或主讲1-3门课程,或开展学术讲座,并共同编写教材。几
年来,先后编写出版了《消息鉴赏》《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等多部教材。同时结合课程教学,业界专家还会亲自带领学生去
现场教学;课程结束后,还负责安排学生到业界实习,这种做法,
现已经常态化。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与业界始终保持良好关系,实
行业界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逐步形成
了“教室与岗位贴近、教师与导师贴近、学生与员工贴近、作
业与作品贴近”的“双岗位、双教师、双身份、双成果”的
“四双”机制。依托校内《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校外的行
业、企业单位,共同搭建了“内外协同,校企协作,仿真与全真交
叉衔接”的校内外产学基地群,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四双”机制。
即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研发综合性教学研究项目,协同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
和学科竞赛,协同编写教材,协同管理和评价学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