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是以信息技术和超级算法为支撑,以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扩展、超越为目标的新兴科学技术,代表科技智能化、拟人化和前瞻化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和行动,甚至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技术。技术究竟是一种无涉价值的中立性存在还是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非中立性存在,一直是科技哲学界备受争议的迷思性议题。针对此问题,工具论者的“价值中立说”一直占据着话语制高点。该观点认为,技术是人类发明用以达到特定目的、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或手段,其本身无涉价值判断,没有善恶、美丑、好坏之分,决定技术用于行善还是作恶的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技术中性论虽忽视了技术承载一定社会需求和主体价值理念的本质特征,却获得了广泛支持和认可,主要因为以往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成果的功能相对有限,科学技术的运作机制和实践结果尚在人类掌控之中,一切都按照人类预设的技术规则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现代高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庞杂结构和强大功能,正在改变以往的态势和偏见。技术不再被认为是中立的,而是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具有深厚的社会学意蕴。如今,身处美国科技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所言的万物互联时代,我们很难再以一种中立性的眼光来评判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影响。“价值中立论”遵循技术原教旨主义思路,很容易将人工智能从感性真实的社会结构和现实生活中抽离出去,并予以直观、片面、孤立地看待。这种貌似客观中立的评价方式,实际存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至多只能获得一种实然的描述,而无法洞悉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应然层面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分析法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极力反对的。

谛视当下,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

从经济领域来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零售业、通信业等实体经济互动共融,促进了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增强了经济发展动能和优势。然而,数字媒介与智能平台的发展也为平台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数据资本主义等“新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温床。资本联袂数字技术试图实现对人从身到心的全面掌控。数字资本权力扩张急剧膨胀、几近疯狂,社会底层工薪阶层在数字化“外衣”的遮蔽下,承受越来越深重和隐蔽的资本剥削,劳资对峙矛盾看似温和实则更加尖锐。

在文化领域,人工智能与文学、影视、音乐、游戏、传媒、出版等深度融合,涌现了大批体裁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文化资源。如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AI书法”“AI诗词”等,此类文化作品借助现代智能科技将静态的文化资源立体、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有效激活了尘封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的快速描摹和刻画,也引发了文化失真、审美泛化、创意庸俗化等问题。电子技术阉割原初文化内涵、侵蚀文化素养的现象,被美国媒体文化批评家尼尔·波斯曼称为“文化向技术投降”。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化内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文化属性和艺术美感,值得商榷和反思。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不是无关价值的自然物,而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历史产物,同社会结构紧密勾连、相互作用,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作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自然性是技术产生和存在的内在基础,即技术要符合自然规律;社会性指技术的人性方面,即技术要符合社会规律,割裂这种统一,极端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必然陷入“价值中立论”或“价值负荷论”的思想窠臼,无法洞悉人工智能蕴含的文化社会学意蕴。

人工智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的每一次波动,都是剧烈而深刻的,既带来机遇也形成挑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模式、组织构架和运行状态,并最终反作用于人本身,影响人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和生命体验。人工智能通过“变革”社会,既捍卫了人的主体性,满足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生活受到智能技术公开或隐蔽的牵制,面临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被乌尔里希·贝克称为“技术风险”。当人们按照智能技术范式塑造的观点、立场、方法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时,人的主体性高度服从技术规则,不自觉地从社会系统游离出去,退至“不被需要”的边缘化境地。

(节选自《智能在场:“价值中立”的解释限度与人工智能的社会学意蕴》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中立说”认为,技术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其本身无涉价值判断,没有善恶、美丑、好坏之分。

B.“价值中立说”忽视了技术承载社会需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