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紧扣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

难点: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灯笼的视频。

岁月如水,在不经意间流淌;当我们回首过去,往事如过眼云烟,随风而散:但总有一些物件,如串起珍珠的丝线,勾起我们对旧日难忘时光的怀恋,记忆起那些岁月中的美好。今天,我们就通过“灯笼”,来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难忘的旧日时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1)作者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曾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灯笼简介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灯笼最早的功能仅仅是照明,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没到节日,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3)重点字词

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②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4)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而神不散也叫“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默读、朗读课文两遍,回答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参考

(1)文章围绕着灯笼,写了难忘的往事,以及与灯笼有关的文化现象,表达了对往事的怀恋,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2)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7段)写“我”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第三部分(8—12段)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三、重点探究

再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先自主再合作探究问题。

1.第一段叙写作者小时候喜欢火、光的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灯笼”的作用。

3.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品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评价。

参考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灯笼”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完整严谨,文章浑然一体。这篇文章,开头写喜欢火,为下文写灯笼做铺垫。接着回忆了跟灯笼有关的往事,又联想了与灯笼有关的文化现象,最后引述历史名将,表达自己原做“灯笼下马前卒的愿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师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