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知识整合.pdf

第2课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知识整合.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课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知识整合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政治上: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

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

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思想文化上: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较快的发展,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

形式。

民族关系上:

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

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主干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秋纷争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区域性统一。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

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影响: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

难。

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同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

融合。

二、华夏认同

1.原因:

经济发达,奴隶制文明先进,分封制、宗法制等先进的制度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中华文明的内涵逐渐丰富,具有生命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考点】

1.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

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

晋国为标志。

2.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

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

国策》。

3.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

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

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主干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

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技术:

①耕作技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铁犁牛耕;

②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普遍种植农作物;

(3)水利工程的兴修:

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

(4)农业经营:

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

【概念】

1.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

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

(2)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4)地位:

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5)评价:

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2.精耕细作

(1)概念:

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

(2)历程:

春秋至秦汉,开始出现;魏晋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明清,继续发展。

(3)表现:

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作物);

②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

③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

2.手工业:

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文档评论(0)

安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